逻辑语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另见Lojban)

逻辑语(lojban,又译作理语),原名Loglan,是人工语言的一种。所有字均以键盘上可打出的26字组成:' , . a b c d e f g i j k l m n o p r s t u v x y z。1955年由詹姆士·库克·布朗设计,1960年在《科学美国人》杂志发表。

它的最初目标是证明“萨丕尔-沃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它依照形式语言尤其是谓词逻辑构造,而非建基于现有的自然语言。其特点是:言文一致、形意一致、文化中立。

逻辑语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无歧义性,无歧义包括言文一致和形意一致两个方面。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文化中立。

言文一致

言文一致,是指:

一种发音形式,只能对应唯一一种书写形式。这意味着,只要说话人遵守了发音标准,记录人学会了发音的规则,就可以准确地进行听写,哪怕记录人对于词语含义和语法结构一窍不通。

一种书写形式,可以对应于相似但有相同含义的一些发音形式。这意味着,尽管每个人允许有自己的口音,但是在允许的范围内,说出来的文字应该可以容易地被辨认出(根据发音标准)是含义相同的。

自然语言如中文,一般不能达到这两个条件。例如:“新文学”和“新闻学”是同一个发音形式对应于不同的书写形式(和意义)的例子。而“老子”和“老子”(俗语)是同一种书写形式对应于并不相似的发音形式的例子。

即使是其他人造语如世界语,仍然有言文不一致的问题,尽管它们通常也设计成尽量避免言文不一致,但是也有许多情况下需要使用停顿、重读等语音形式来区分句子的不同含义(不同侧重点),这样就使得同样的书写形式对应于含义不同的发音形式。

通过严格的构词法和明确叙述的发音规则,逻辑语大体上达到了上述目标。并且,它的发音规则还有如下特点:

上下文无关:一个书写符号对应于唯一的一类发音形式,无论其在文本中处于什么位置。

严格的等价:对应于书写符号的一类发音形式,无论采用哪一个都是合法的,都被辨认成同一个书写符号。

发音标点系统:使用明确的发音和对应的书写形式来表示其他语言中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直接引语等。

语法功能提示:逻辑语的构词法对单词的语法功能提供了很多提示,不管从发音形式还是书写形式上都能快速判断一个词的功能。配合独有的发音标点系统後,即使一句话只听到一半,也能快速跟上下一句或者下一个有效语法成分,且能对未听全的内容作出相当有效的猜测。

由于逻辑语的书写规则比较松散,词间空白很多情况下可以省略,因此严格来说一种发音形式对应一种书写形式的要求并未达到。然而,不同的留空方式在语法层面的结构和语义层面的意义完全一致。

形意一致

形意一致并不是说不存在含义模糊或者笼统的情形。含义模糊,指的是概念本身的模糊,即概念的外延没有明确的边界。例如,“大”、“高”等概念在没有明确标准的情况下就是模糊的。逻辑语用来表达这些概念的词语可以是模糊的,就像自然语言一样,也可以是精确的,一般是通过给出标准来精确化。

而含义笼统,则是因为有明确外延的概念的涵盖范围太广而出现的。例如,“我坐车”这个表达本身很明确,但可能坐的是摩托车、汽车、甚至自行车。当实际语境需要更明确地表述时,就出现了含义笼统。逻辑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避免不适当的笼统和模糊并不是语言的任务,而是语言使用者的义务。同时,适当的笼统和模糊往往是文学艺术的必要成分,完全没有笼统和模糊的语言将是没有生命力的。

但是,自然语言常常会有真正的歧义。这种歧义包括四个层次:

同样的词语(一般指书写形式,但有时候甚至发音形式也相同)有两种以上无关的意义。例如“架子”可以是一种实物,也可以是指为人处事的一种态度。这称为词义层次。

即使每个词语都能正确解读,但是句子可能存在两种以上不同的结构,从而使得整个句子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这称为语法层次。

词语的意义和句子结构都能唯一解读时,仍可能有不同的意义,这可能是语义层次的指称不明等原因造成的。这称为语义层次。

即使句子的结构和意义都完全确定,但是在不同的场合下同样的句子可能有不同的用途。例如在面试中询问应试者名字是正常做法,但在街上随便拉一个陌生人问同样的问题就很唐突了。这称为语用层次。

逻辑语通过严格的语法避免出现後一种歧义。由于其文法可以使用计算机程序如YACC进行检查,因此它的无歧义性就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一样有保证。对于前一种,则通过良好、无歧义的词语定义来避免。对于语义层次,逻辑语允许在必要的时候以任意的精确度对语义予以明确,但仍允许使用者说出不明确的句子。至于语用层次,任何语言层面的规则都无法防止,包括逻辑语。

文化中立

许多人造语,例如世界语等,一个被人诟病的问题就是它们的语法通常基于某种或者某些自然语言的特征而构建,从而偏离了文化中立(例如世界语就是基于欧洲语言)。另一种文化中立的问题来自于词汇,因为人造语的词汇一般来自于自然语言,因此难免在取材方面有所偏颇。

通过奠基于谓词逻辑,逻辑语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语法上的文化中立,因为谓词逻辑本身是人类知识的一部分,并不专属于某种文化。但是,逻辑语在语法上的特质更偏向于孤立语,而与屈折语有所区别。对习惯于存在人称、数、性、格等屈折的用户,逻辑语也存在一些可选的外部屈折方式,即对词汇添加修饰项。

在词汇来源方面,为了尽量做到语言中立,逻辑语的基本词汇(gismu,根词)来自于六种不同的语言:

汉语:约占34%

印度语:约占20%

英语:约占16%

西班牙语:约占12%

俄语:约占9%

阿拉伯语:约占9%

此外,还有一些词汇是来自于其他文化的特定用语,另有部分来自于科学界通用术语。

发音

逻辑语的发音规则力求做到言文一致,即书写形式和发音形式一致。为此,订立了严格的发音规则。

字母表

逻辑语采用26个拉丁字母除了h/q/w之外的23个,外加3个符号和空白(段落空白和词间空白)组成其符号表。每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发音要求并不严格,但要求可资区分。例如,n和ŋ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辅音,但都可用作字母n的发音,只要能与其他辅音明确区分即可。

对于汉语使用者,要注意的是汉语拼音中的送气/不送气对比在逻辑语中应当发音为清/浊对比,就像在英文一样。这主要发生在b/p、t/d、g/k这几组辅音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