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立山,1963年生,河北省饶阳县人,现代鼻烟壶内画艺人。1985年自学内画,擅长画人物山水,代表作品有:“山路松风”、“长江万里”和“秋山访友”等。
2, 张立山,男,1960年5月生,河北省抚宁县人,1978年考入河北大学生物系,攻读了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两个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唐山市卫生防疫站,一直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1983年8月被唐山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微生物检验技师职称,1984年9月参加了中国——丹麦微生物培训中心主办的高级微生物讲师班,1985年7月至1986年5月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进修了医学实验病毒学,是唐山市卫生防疫站的技术骨干。
自参加工作以来,张立山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医风端正,热心服务。由于他熟悉和通晓微生物学及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国内外微生物学发展动态及新的工作方法,并能用于指导工作实践、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培养指导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工作,很快成为唐山市卫生防疫站的技术中坚力量,曾多次获得科技成果奖和站、局级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并光荣当选为唐山市第八届、九届政协委员。
1982年大学毕业后至1984年12月,他主要从事卫生防病细菌检验,完成了《人民币携带致病菌的调查报告》和《空肠弯曲菌的调查报告》,并首次从家鸡中分离到空肠弯曲菌,填补了唐山市该项工作空白。
1986年自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进修归来后,他完善了唐山市卫生防疫站出血热实验室,开展了病毒培养及分离鉴定工作,研制出诊断流行性出血热抗原法,在我省首次分离出血热病毒获得成功,填补了我省空白。应用研制出的这种抗原法,唐山市卫生防疫站胜利完成了国家和省“七·五”流行出血热科研监测计划,受到了卫生部表彰,并分别获得省科委、市科委、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和科技成果奖。同时,他们还开展了唐山市疫源地检测及病人诊断工作,为唐山市出血热防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88年引进了鼻咽癌诊断技术,开展了唐山市的鼻咽癌早期诊断工作,为唐山市鼻咽癌患者早期创造了条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他本人因此获得了卫生局卫生防病先进个人称号。也就在这一年,他又组建了唐山市麻疹疫苗组织培养滴定工作实验室,引进了麻疹血清学检验方法,对各县区疑似病人进行了及时准确的诊断,对麻疹疫苗进行了准确滴定和标化,从而为疫区的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0年首次引进丙型肝炎诊断方法,开展献血员丙肝检测,发现唐山市当时丙肝感染十分严重(在成品血中发现40%制品有丙肝污染),并立即报告市卫生局,建议血站开展献血员丙肝检查。
1992年,他组建了唐山市第一家艾滋病实验室,开展特殊人群艾滋病检测工作,1996年首次检出艾滋病抗体阳性,说明唐山市艾滋病的存在。目前该站艾滋病实验室已经省卫生厅指定为唐山市艾滋病筛检中心实验室。
1994年,在唐山市三十年无疫情的情况下,他检验证实出霍乱病人一例,确定新的疫情来临相续又检出二十七例患者。此次及时准确的诊断,为唐山市霍乱疫区处理和控制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依据,为疫情控制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局领导的表扬。
1997年唐山市再次发生霍乱疫情,他及时赶到现场进行了诊断,证实新的疫情再次到来对相续出现的病倒逐一进行了诊断,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2003年非典期间,他采了1000多份非典接触者血样,非典疑似病人血样50多份,其中有确诊病人血样。同时,他提出的《切断非典传染源由铁路、公路、港口等途径传入我市通道并立即开展消毒、排查工作》的提案,在第一时间交至唐山市政协领导与市政府主管部门,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抗击非典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正是由于他的精湛的技术经验和忘我的拼搏精神,唐山市卫生防疫站的微生物检验工作一直走在了前列,多年来他对出血热、艾滋病、霍乱、食物中毒等唐山市重大疫情都做出了及时准确的诊断,没有出现过差错,并完成了数十篇论文,分别在省以上刊物上发表。
面对如此骄人的成绩,张立山却说,二十年的工作实践,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关心、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帮助,能有这样的成绩,他们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