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3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信支达国际科技集团华东区高级经济顾问

南京信瑞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夏斌,江苏南京人,会计专业毕业,现任信支达国际科技集团华东区高级经济顾问、南京信瑞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在金融投资,证券交易,融资控股,风险控制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曾发表过多篇专题文章,《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分析》《无抵押贷款的优点及适用性》等文章受到广泛好评。在担任信支达国际科技集团华东区高级经济顾问和集团旗下子公司南京信瑞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期间,帮助企业很好地拓宽了融资渠道,解决了资金风险控制问题,大幅提高了资金流通率,从而提升了公司经济效益。2009年南京信瑞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夏斌总经理带领下通过了国际执业管理认证中心的管理体系认证,总经理夏斌获得注册金融分析师职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夏斌,1951年5月生。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宣传处、干部教育处工作。1985年至1987年,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应用理论研究室副主任。1987年至199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国内金融研究室主任。1993年2月调入中国证监会,担任交易部主任兼信息部主任。1993年7月至1995年,任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1996年至1998年8月,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98年8月至2002年9月,任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2002年9月至今,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夏斌研究员的著作《中国私募基金研究报告》、《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当前中国企业资金确实偏紧》、《金融控股公司在中国》、《对“投资基金法”立法的七项建议》等文章,在决策界、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夏斌研究员1990年获中国金融学会首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一等奖(《中国货币供给理论的实证研究》)、二等奖(《中国科技贷款运行机制研究报告》)。同年协助陈元同志、主笔完成国务院委托人民银行总行的重要研究课题《中国九十年代的货币政策》。1991年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首批全国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获中国金融学会第四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二等奖(《正确认识我国的外汇储备问题》)、三等奖(《中国社会游资变动分析》)。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男,1959年4月生,江西泰和县人。构造地质学、资源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7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区域地质与矿产专业;1983年南京大学获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硕士毕业。之后自愿到西藏支边,先后在西藏地质研究所和西藏地质普查大队工作,任项目负责、分队长、技术负责等职;1987年由原国家地矿部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2年3月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1月到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1994年12月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研究员,岩石矿床地球化学实验室主任。1998年6月-2002年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主持全面工作);2002年-2006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

曾先后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菲律宾、越南、缅甸等国家学习和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

现任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主编、《天然气地球科学》副主编、《地球化学》常务编委、及《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编委、《天然气工业》编委、《矿床地质》编委、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973计划)专家组成员,并任二级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南海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项目首席科学家。

近年来,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及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喜马拉雅及邻区蛇绿岩和地体构造图》、《南海及邻区大地构造图》等国家攀登计划项目、973项目二级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创新方向项目、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科研项目二十余项。曾对华南晚元古代古岛弧西段桂北蛇绿岩开展研究,首次提出广西北部地区存在古老的大洋岩石圈。对青藏高原地体边界的断裂带、焊接岩浆弧、拼贴覆盖层的相互关系和时空关系等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新特提斯缝合带古大洋岩石圈残片的构造环境,提出新特提斯东段存在弧前、岛弧与弧后等不同构造背景下形成的蛇绿岩,即新特提斯东段的古大洋岩石圈在中生代经历了多样性的演化过程,同时与西太平洋正在演化的沟-弧-盆体系存在某种相似之处。首次对南海成因演化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的数值模拟实验,提出:仅在印度-欧亚碰撞产生的近南北向拉张作用下还不足以导致南海的扩张;仅在地幔上涌的作用下,南海也不易于扩张;只有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叠加地幔流上涌才是南海扩张最有效的方式,从一个侧面为深入探讨新特提斯古大洋的形成演化,以及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与我国南海的形成演化提供了研究基础。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刊物论文20余篇。出版科技专著四部(第一作者2部)。曾获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和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1年被评为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学位获得者;1993年获中国博士后首届优秀论文成果奖。2005年主要负责的《我国南海琼东南盆地东部构造热体制与生烃潜力评价技术研究》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并曾受到江泽民、胡锦涛、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勉励。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