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齿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Teratosaurus suevicus

以下动物可翻译为巨齿龙:

锯齿龙(Pareiasaurus),属于无孔亚纲前棱蜥形目,生存于二叠纪。

巨齿龙(Teratosaurus),意为“怪物蜥蜴”,属于劳氏鳄目,生存于三叠纪。(见图)

斑龙(Megalosaurus),意为“巨大的蜥蜴”,属于恐龙总目兽脚亚目,生存于侏罗纪。

劳氏鳄目的一属:巨齿龙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蜥形纲Sauropsida

下纲: 主龙形下纲 Archosauromorpha

无层级:镶嵌踝类主龙Crurotarsi

目: 劳氏鳄目 Rauisuchia

科:波波龙科Poposauridae

属: 巨齿龙 Teratosaurus

Von Meyer, 1861

T. suevicus (模式种)

T. silesiacus Sulej, 2005

化石时期: 晚三叠纪

巨齿龙(属名:Teratosaurus)意为“怪物蜥蜴”,是劳氏鳄目的一属,生存于三叠纪诺利阶的德国,化石在Stubensandstein地区的Löwenstein地层发现。巨齿龙的模式标本是由克莉斯汀·艾瑞克·赫尔曼·汪迈尔(Christian Erich Hermann von Meyer)所叙述,他根据一个附有牙齿的左上颚骨,宣称该化石与箭齿龙并非同一种动物。

之后的研究人员,例如德国的休尼博士、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以及埃德温·尔伯特(Edwin H. Colbert),将原蜥脚下目的埃弗拉士龙的颅后部份归类于巨齿龙,使得埃弗拉士龙被认为是种非常原始的兽脚亚目恐龙。许多20世纪的大众书籍遵循这个错误,将巨齿龙叙述成最早的大型、二足、肉食性恐龙,并猎食原蜥脚下目恐龙。巨齿龙被许多研究人员认为是侏罗纪肉食性恐龙的三叠纪祖先。

在1985年与1986年,彼得·加尔冬(Peter Galton)与麦可·班顿(Michael Benton)分别指出巨齿龙其实属于劳氏鳄目,是种大型掠食者主龙类,与恐龙共同生存于晚三叠纪。

斑龙的别名:巨齿龙名称:巨齿龙、巨龙、斑龙

拉丁文名:megalosaurus

体长:7-9米长,约3.5米高

体重:不详

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侏罗纪中期

生存地点:欧洲,东非,澳洲,印度,中国

辨认要决: 牙齿巨大呈锯齿状

恐龙种类:蜥臀目·兽脚亚目·肉食龙类

来 历

1824年就被发现,得名于其极大的牙齿。巨齿龙是第一只获得命名的恐龙。

简 介

大型食肉恐龙,牙齿巨大呈锯齿状,与较长的牙根,固定在颌骨内,牙齿顶端向后弯曲而倒伏,像有锯齿的锋利的刀。他们通常采用小规模的狩猎。第一具巨齿龙化石遗骸是1818年在英国牛津郡石场的板岩中发现的。从那以后,已经有25只之多的恐龙被命名为巨齿龙。其实,这个名称已经给了许多不能清楚鉴别身份的兽脚类恐龙。

在石场发现的巨大颌骨和其他骨骼证明,巨齿龙是一种大型可怕的食肉恐龙。巨齿龙比两只犀牛还要长,高出一个成年人两倍的高度。它的大嘴里长满大而尖的牙齿,每一颗牙齿的大小相当于当时小哺乳动物的整个颌部。牙齿是弯曲的,边缘呈锯齿状,齿根长在颌骨的深处。这样即使是最激烈的撕咬争斗,也不会使牙齿松动。温和的吃植物恐龙不是饥饿的巨齿龙的对手。除去可怕的大嘴外,它的手和脚上还有厉害的武器--长长的爪。爪用来撕开猎物坚韧的皮,然后把皮下的肉撕碎。

巨齿龙是最早被科学地描述和命名的恐龙,它是一种庞大的动物,也是残暴地猎食其他动物的野兽。它的头很大,并且在强有力的上下颌中长着弯曲的牙齿,像切牛排的餐刀一样,顶端有锯齿,用于咬食新鲜的猎物。在它的“手指”和“脚趾”上长着尖利的爪,具备了这样的武器,巨齿龙能够随时攻击林型的食草恐龙。其遗骸非常破碎,里面可能还混杂其他兽脚类骨骼的破片。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非洲。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