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地处福建武夷山之南,为入闽要道,闽北重镇。西汉时闽越王无诸在此筑“乌阪城”,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首置“昭武县”。南宋时,邵武人口已达50多万(现约30万)之众,丝织、造纸、印刷、制瓷、冶炼等手工业也极为发达。至今仍存有古文化遗址300多处,历代文物3000多件。解放后经三次文物普查和抢救性考古发掘,邵武古墓葬出土物较为大宗的为:汉陶、六朝青瓷、宋青白瓷及铜镜、砚台、古钱币等,特别是南宋之古物尤为多见。经专家考证,这与宋代靖康之耻、建炎南渡有关,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杭州),闽北邵武即为其近邻,地灵人杰,历代文物古迹为其突出的地方特色,因而获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殊荣。
闽北重镇邵武古墓葬出土的古代铜镜中,以宋代特别是南宋的湖州镜为多见。常见有“湖州真正石念××叔照子”,竖长方形框铭文的素背镜出土传世。还见有饶州镜、袁州镜、抚州曾家镜、成都龚家镜、潭州镜等种类繁多。造型上有圆形、方形、六叶葵花形、六瓣菱花形、六边形、桃形、钟形、鼎形、鸡心形,还有带柄的。笔者早年收藏的几十面古铜镜中,有一面为墨书“辛未岁,邹道铸”、“官”字铭文的南宋六瓣菱花形素背铜镜(见图),该镜标准重250克,直径17.5厘米,边缘较窄,外薄里厚,缘厚0.5厘米。六瓣菱花形、素背。条形拱纽、无纽座。镜背由右向左竖书“辛未岁,邹道铸”,中间下方书一“官”字,均为锈下墨书,字体为北宋徽宗赵佶皇帝所创的“瘦金体”。该镜铜质为黄中闪红,外表包浆为半水银半青绿二色间杂之“铅背”。该镜初现邵武古玩市场时,被多名古玩高手断为后仿赝品,理由是“从未见过有铜镜用墨书铭的”。可是据笔者收藏后细查精鉴,认为绝非后仿之赝品,应断为南宋有干支、铸工两铭款的真(珍)品,愚鉴有六:
一、从形制上看
我国纪地、纪名号铭镜最早出现在宋代,而且宋镜大多为素镜,重实用不重纹饰。该镜为典型的六瓣菱花形,镜纽较小,镜体比北宋初期更为大径宽厚,镜体凸边,镜缘较窄,外薄里厚。自报家门、字号记铭、细线浅浮雕为宋镜突出的特点。南宋镜特征为大且厚重,此类铜镜闽北古墓葬出土较多,并不罕见。
二、从墨书上看
在我国殷墟发掘的甲骨中,就有墨书甲骨出土,源远流长。宋墓出土的瓷器砂胎底足上常见各种各样的墨书,虽历经弥久,墨迹依然清晰可见。该镜墨书在30倍放大镜下,清晰可见为铜锈包浆下的墨书,墨汁沁入铜体,无法洗去,应为该境出炉之时、启用之前所书,亦可能为特铸之随葬明器。
三、从铭文上看
宋代(960~1279年)320年间岁逢“辛未”干支的年号有:北宋971、1031、1091年和南宋的1151、1211、1271年。而“瘦金体”流行应在徽宗之后的南宋上述三个年号间。“邹道”及“官”字铭应为南宋官铸名匠邹道所铸之铜镜。
四、从铜质上看
汉唐铜镜为69%铜、25%锡、6%铅的高锡青铜铸造,质地硬脆,多破碎烂镜。而宋镜为67%铜、19%铅、9%锡的高铅(锌)铜铸造,因含锡量大减,铜质较软,黄中闪红。元代黄铜质红;明代黄中闪白;清代黄中闪黄。因此宋代虽有仿造汉唐铜镜,但型质和风格差别明显,故不难鉴别。该镜铜质黄中闪红,应为宋镜。
五、从锈色上看
由于时代差异和铜质的不同,也由于出土地点之不同,其铜锈锈色也有差别。宋镜的锈层不厚硬,去掉铜锈后(俗称“洗澡”),镜体底子是平的,没有汉唐镜的槽坑。铜锈为绿漆锈多见,其锈色优劣排为:黑漆背、银背、铅背、青绿背。该镜面为银背,镜背为铅背,包浆传古,品相上好。
六、从价值上看
宋镜当然比不上汉唐之镜珍稀价贵,又由于铜镜知识含量高,纹饰深奥难懂,过去为收藏界冷门,拍卖公司很少涉足,其拍卖历史只有短短六年。今年的拍市上,古代铜镜的平均身价暴涨30%以上,上海正德拍卖公司头一次涉足艺术品拍卖,所拍一面“猴子喜鹊镜”,成交价达550多万元,堪为惊市天价,可见古代铜镜收藏已成为当今藏品新宠。该镜有确切的干支款、铸匠款及“官”字款,在传世宋镜中所见不多,应属珍品之标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