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绿釉亦称吉翠釉、翡翠釉,是典型的低温釉,以铜为着色剂,最早的实物见于宋代,以后的金元明清都有烧制,由于烧成温度低,胎釉结合不好,故见到的孔雀绿器物多有剥釉现象。至明代早期,这一工艺渐趋成熟。景德镇官窑遗址曾经出土过永乐时期的孔雀绿釉标本,到宣德时期由于采用了二次烧成,釉面脱落的问题得以解决,成化、正德时期都有很精彩的器物传世。至清初,这一品种仍受到欢迎,清三代多有烧制,工艺精湛。孔雀绿釉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无论何代的器物釉面多有细碎的开片出现,釉内有稀朗的气泡。早期器物的胎体瓷化成度很差,有些纯粹就是陶胎,胎色砖红或灰白,以手扣之与瓷胎声音完全不同。孔雀绿釉有偏绿的,也有偏蓝的,一般釉下是以黑彩作画,二者相互映衬,呈现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效果。就图案绘画水平看,宋元时期人物题材的水平最高,其次是动物纹和山水纹,总体上呈现一种简练飘逸,无拘无束,却又十分传神的绘画风格。元青花瓷器的绘画风格,便直接继承自磁州窑的这种优秀的绘画技法和风范。这件孔雀绿釉黑花人物动物纹梅瓶(见图),收自于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鼓楼市场,那时已故古陶瓷巨擘冯先铭先生一有闲暇,便经常逛鼓楼一带的摊店,曾经数次与该器的收藏者马先生一同鉴赏此器,认为应是宋金之物,存世稀少。但就其一些时代特征看,稍稍向后,推至金元时期应该也是可以的。
该梅瓶高26厘米、口颈4.3厘米,口内挂黄釉,近唇口,短直颈,丰肩直腹渐收,至胫足部稍外突,浅挖足,平砂底,可见旋痕,肩部有小片剥釉,足部有裂纹。自上而下分三层纹饰,主题纹饰三开光内分别为仕女、文人、独脚站立的仙鹤,间隔之间的空百填绘云气纹。画法极为飘逸潇洒,应为绘画功力不凡者所为。类似的器物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200页收有一件,器型基本一致,只是绘画内容有些区别。此类器物时代风格鲜明,工艺特点突出,绘画风格独特,故鉴定并不难,拍场上亦有成交纪录,是典型的高古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