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和禅寺钟楼,为台湾台北市市定古迹,状似城门,为东和禅寺的入口。

地理位置钟楼位于台湾台北市中正区,1930年建立。位置位在仁爱路、林森南路交会路口处,东临青少年育乐中心,北为原泰北中学城区部用地,禅寺主体位于东北方。对面为台大医院与台大医学院。
钟楼介绍钟楼,兴建于1930年,外貌状似城门。兴建时位于东和禅寺大殿前,其功能为该寺的迎接殿。后兴建青少年育乐中心时,原计划拆除该钟楼,在文化人士的争取下,该钟楼获得保存,并成为市定古迹。如今成为禅寺的南面入口。
结构上为钢筋混凝土建物,屋顶形式为单檐歇山式,并使用日式黑瓦,脊头处设有鬼瓦。一楼现有一大两小三门洞,拱门造型,并设有楼梯可供上楼。一楼使用粗面的大石块,属于日本桃山时期至江户时期的建筑流行风格。二楼整修后改漆为白色外墙,内部悬有铜钟一口,外面有缘廊,廊边有出挑平座栏杆。
钟楼周围设有石宫灯,并改铺草地、石板步道、石墙,配合建筑整体造型。原泰北中学的广告看板,改挂与钟楼相关的资料;青少年育乐中心的通风口,则以一刻有“东和禅寺”的石状物包装。让钟楼显得静穆庄严。
禅寺介绍东和禅寺属于曹洞宗,本名为“曹洞宗大本山别院”。现位于丹阳街南侧,东边紧临泰北中学,南面为青少年育乐中心。当年的禅寺用地涵盖今日的禅寺、原泰北中学城区部用地、青少年育乐中心、钟楼与露天咖啡广场。
禅寺历史
禅寺于1913年建立,是今台湾少数具有日本禅宗风格的佛寺。1920年,禅寺本堂动工重建,直到1923年完工。当时多数日本人所建佛寺,均建为日式风格,禅寺本堂亦不例外。当时本寺仅供日籍人士参拜,该寺方因为考量吸引本地信徒的需要,由台籍禅师于正殿之右,兴建难得一见的闽式佛殿─观音禅堂。1930年,进行改建。
1916年禅寺附设佛教学校,提供僧侣与信众的子弟就读,校名“私立台湾佛教中学林”。1922年改名“私立曹洞宗台湾中学林”并收并“私立临济宗镇南中学林”;1922年收并“私立国学院”;1935年改名为私立台北中学,从佛教学校转形为一般学校。日治时期结束后,再度改名成为今日的“泰北中学”。
1945年后,日治时期结束,禅寺改归中华民国政府管理。1950年代,禅寺部份建物包括大殿,受军队及民众长期占住遭到破坏毁损,被违章建筑所包围,需要走过数条小巷后,才能进入,规模较原本来得小的禅寺。
2000年,台北市政府整顿丹阳街,将该街打通成为现貌,并拆除部份的违章建筑。硕果仅存的殿堂,除钟楼外仅剩下原观音禅堂,即今日的禅寺。今青少年育乐中心,原本亦为该寺用地,市府收回用地后,改建为今貌。现禅寺座东向西,面向原泰北中学城区部用地,后为私立东和幼稚园。现庙埕有南北两入口。
现钟楼为禅寺的南入口,穿越钟楼后,沿青少年育乐中心与原泰北中学城区部用地间小径,即为禅寺。建物由原硕照明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进行整体设计后,于2002年11月07日点灯启用。
北入口即位于丹阳街旁,唯入口不明显,故设计上除利用灯光照明步道衔接丹阳街与庙埕,改变北面出入口外,南边与钟楼间小径也使用适度的灯光照明,建立起与钟楼间的联系。并利用打光,强化屋顶、墙壁等建筑特色,并改善室内照明,对禅寺整体印象,加分不少。
2006年7月21日,铜钟经数十年仿古修复后,正式再度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