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变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3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词语】:通变

【注音】:tōng biàn

【释义】:1.通晓变化之理。 2.犹变通。不拘常规,适时变动。

《齐鲁文化大辞典》:通变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指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主要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在当时的文坛上,“竞今疏古”的风气盛行,普遍存在着”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的倾向。刘勰反对这种诡诞求奇的文风,主张“还宗经诰”,因,而提出了“通变”说。“通变”并非复古,而是主张探知本源,做到“通则不乏”,“变则可久”、清人纪昀曾对此评论说:“齐、梁间风气绮靡,转相神圣,文士所作,如出一手,故彦和以通变立论。然求新于俗尚之中,则小智师心,转成纤仄。……故挽其返而求之古。盖当代之新声,既无非滥调,则古人之旧式,转属新声。复古而名以通变,盖以此尔。”(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引)这话深得刘勰补偏救弊的用心。不过复古和“通变”并不能划上等号。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才是“通变”精意之所在。“通变”是理解文学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清代叶燮在《原诗》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个道理。他用大量的文学史实证明,文学演变总的说来,是步步向前演进的,但其发展的过程来源,则有时因变而得盛,也有时因变而致衰。其所以衰,正是由于或泥古或追新而不知“通变”之缘故。刘勰的话,针对六朝而言,所以强调“参古定法”,强调继承传统的一面;叶燮则是有感于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论而发的,所以强调革新的一面。补偏救弊,虽各有所侧重,但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