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芒苞草
拉丁名:Acanthochlamys bracteata P. C. Kao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丛生,矮小。根状茎缩短。叶基生,或簇生枝顶,半圆柱状,两面各具一纵沟,近基部具鞘;鞘披针形,下部与叶贴生。花顶生于小枝顶,无梗。苞片叶状,铡。花两性,辐射对称,无副花冠;花被上位,花冠状,具花被管,裂片6,明显排成两轮,花后期扭转,内轮略小于外轮;雄蕊6,与花被裂片对生,外轮3枚略大,生于花被下部1/3处,内轮3枚生于内轮裂片的基部;花丝极短;花药矩圆形,于近基部背着;药室2,并行,内向纵裂,药隔略伸出;子房下位,侧膜胎座3;花柱圆柱状,柱头3裂,裂片短。蒴果披针状卵形,略呈三棱形,顶端略呈喙状;种子浅棕色,椭圆状。花期5一 6月,果期7—8月。单种属。
地理分布:四川:乾宁、道孚、康定、马尔康、稻城、乡城。西藏:察雅。地图 242.
生 境:生于干旱河谷灌丛,针叶林中或亚高山草甸,常为草木层优势种之一。海拔 2700一3400米。
属中文名:芒苞草属
属拉丁名:Acanthochlamys
本属特征:多年生草本。丛生,矮小。根状茎缩短。叶基生,或簇生枝顶,半圆柱状,两面各具一纵沟,近基部具鞘;鞘披针形,下部与叶贴生。花顶生于小枝顶,无梗。苞片叶状,铡。花两性,辐射对称,无副花冠;花被上位,花冠状,具花被管,裂片6,明显排成两轮,花后期扭转,内轮略小于外轮;雄蕊6,与花被裂片对生,外轮3枚略大,生于花被下部1/3处,内轮3枚生于内轮裂片的基部;花丝极短;花药矩圆形,于近基部背着;药室2,并行,内向纵裂,药隔略伸出;子房下位,侧膜胎座3;花柱圆柱状,柱头3裂,裂片短。蒴果披针状卵形,略呈三棱形,顶端略呈喙状;种子浅棕色,椭圆状。花期5一 6月,果期7—8月。单种属。
本属花粉形态:花粉具远极单槽,左右对称,异极,椭圆体形。大小为(13.1一)15.2 (一17.4)×(19.1一)22.1(一24.4)×(13.9一)18.4(一20)微米(极轴×长赤道轴×短赤道轴)。槽长而狭,边缘微不平。外壁厚度约1.5微米,分层不清楚(LM),皱块状纹饰。图242.2.
本属生境:生于干旱河谷灌丛,针叶林中或亚高山草甸,常为草木层优势种之一。海拔 2700一3400米。
本属分布:四川:乾宁、道孚、康定、马尔康、稻城、乡城。西藏:察雅。地图 242.
科中文名:石蒜科
科拉丁名:Amaryllidaceae
本科概述:该科约6属,26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美洲和非洲。我国产1属1种,为近年来发现的我国特有的新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