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
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幸福的建筑》和《身份的焦虑》。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他通晓英、法、德、西班牙数种语言,深得欧洲人文传统之精髓他喜欢普鲁斯特、蒙田、苏格拉底,同样喜欢旅游、购物和谈情说爱他左手小说,右手散文,在文学、艺术、哲学、评论中自由进退、恣意穿插他的小说思想丰瞻、才情纵横;他的散文和评论又意象丰沛、妙笔生花。
阿兰·德波顿8岁就被送到伦敦上寄宿学校,四年后全家人移居伦敦。他最早学的是法语,现在写作以英语为主,同时通晓法、德、西班牙语。18岁入剑桥大学,正式学历为剑桥大学历史系毕业。他自称大学时代只有两样追求:爱情和创作。前者很不成功,促成了后者的成功,因而他深信失恋与文学是并行的。对学校的课程他一点也不感兴趣,好在学业比较宽松,他有足够的时间随心所欲地博览群书,自学成才。整个大学期间他主要依靠大学图书馆和附近一家书店,在那里他父母给他开了一个账户,随他自由买书(后来他买书之多令他父母后悔当初的慷慨)。
他读书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为寻找一种表达方式,为此徜徉于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心理分析之间,上下古今求索,从中邂逅知音,产生共鸣,在跨越千年的著作家那里欣然找到先得我心之感,逐步接近了自己的目标。这样,上大学不是为求学位,只不过提供他一个读书的氛围;而读书不是为了日后求职,只是帮他找到自己独特的创作模式。所以,他不愿把他的写作归入任何一类:小说、历史、哲学……最多能称之为“随笔”,以个人的声音谈人生的重大题材。
德波顿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很多,23岁开始出版第一部作品,是小说体裁,以后两部也是小说。但他写小说力求打破讲故事和表现情景的传统模式,希望探索的是情景背后的所以然,要弄明白各种人际关系后面的动力是什么。他最喜爱的、能引起共鸣的作家之一是普鲁斯特。他的第四部著作:《拥抱逝水年华》是从文学通向哲学的桥梁,这本书使他名声大噪。由此引出下一部:《哲学的慰藉》。
如果说他的小说是寓哲学探索于文学创作之中;那么在这本书则是用文学笔法写哲学。他以自己驾驭文字的才华把通常是枯燥晦涩的哲学思想写得生动活泼而通俗易懂,目的就是要把哲学从高头讲章拉下来,进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迄今为止,德波顿才华之旅的最后一站是《旅行的艺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何况你的导游是德波顿。全世界的人都在翘首期待这位当代英伦第一才子何时踏上新的旅程,又会是何等新奇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