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庆凌(1962-),男,汉族,出生于黑龙江肇州人,现居绥化。学者,中国古代文学史专家,花间词学术劲旅,绥化学院中文系教授。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分配至绥化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任教,曾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多年,现为绥化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主课程。冯庆凌,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是在古代文学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反对又深刻影响了古代文学的创作走向。课题要研究古代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发展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研究它们之间是如何互动、互补、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关于二者的关系,他有深入、细致、具体入微的研究。主持并参与省教育厅科研立项多项,发表《〈花间词〉抒写闺怨模式例说》(《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2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的在元明清文学中的实现》、《〈人间词话〉中的李煜论 》等学术论文多篇。
冯庆凌,其《女性美的迷失与再现--明代小说女性形象漫论》(《绥化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2005 Vol.25 No.3 P.58-61)摘要:“明初至明中叶,传统文学中的女性美迷失了.具体以<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为例,至明中晚期,这种女性美又得以再现,具体以<三言>与<二拍>为例,对于这种现象,仅以社会现实、社会思潮来解释是很难令人信服的.要探讨这一问题,除上述两点外,更应从小说的体裁自身发展来看这一问题,更多地从小说题材特点去分析这一问题,并且要注意某些共名人物形象的流变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出明代小说女性美的迷失与再现的原因.(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5)03-0058-04)”。
冯庆凌,《戏曲教学要注重体验法》(《中国教育报》)云:“中国古代文学的戏曲教学可说是一个难点。首先与戏曲这种特殊体裁有关。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要讲究唱、念、做、打等舞台表演手段。除了唱词和念白外,戏剧还要有舞台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的说明,而我们所面对的则是一部部案头读本,平面的文字与立体的舞台表演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许多舞台动作与效果不是我们仅仅通过文字就可以体会得到的。其次,戏曲本身就是通俗文学的一种形式,其通俗化、口语化的说白与唱词,因时代差异,给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障碍;同时,戏曲的语言又是诗化的语言,要有辙、韵和调的限制,而这种限制,又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文字的表达效果。 另外,中国的戏曲形成于宋元之际,有一些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掺杂其中,甚至有的少数民族语言一直沿用到清代的戏曲之中,这也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 《西厢记》是一部喜剧,但在她的喜剧因素中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既然是一个悲情很重的戏剧,她又是如何走向大团圆的喜剧性结局的呢?如《长亭送别》一折戏的开头是崔莺莺的一段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