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裁:词 年代:宋 作者: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②,铿然一叶③,黯黯梦云惊断④。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⑤,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⑥。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⑦, 为余浩叹。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词牌释义
永遇乐 永遇乐.绿阴 蒋捷
〔题考〕毛氏【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唐 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创自唐之中叶。万氏【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是此词又为越调也。
〔作法〕本调一百零四字。首、次为四字对句,不用韵,“清”“山”二字均可仄。第三句为平仄平仄,起仄韵。第四五句亦为四字对句,第一字平仄不拘。第六句五字协韵,与﹝解语花﹞第三句同,惟第四字可拗作仄,此其异耳。第七八句又属四字两句,但不需对偶,而两句第一句及下句第三字,平仄均可通用。第九句六字,协韵,第一字可平。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一字可仄。(此豆有作仄平平或平平平者,均非宜)结句六字,第一字可平,第二字不能作仄。(赵师侠作“缓步阆风仙苑”,不足法)后阕起二句,与前阕第七八句同。第三句六字协。第四句至第十句,均与前第四句至第十句同。结句四字作仄平仄仄,上一下三,定格也。
清逼池亭,
⊙●○○(句)
润侵山阁,
●○⊙●(句)
云气凝聚。
○●○▲(仄韵)
未有蝉前,
⊙●○○(句)
已无蝶后,
⊙○●●(句)
花事随流水。
⊙●○⊙▲(协仄韵)
西园支径,
⊙○○●(句)
今朝重到,
⊙○⊙●(句)
半碍醉筇吟袂。
⊙●●○○▲(协仄韵)
除非是、
⊙○●(豆)
莺身瘦小,
○○●●(句)
暗中引雏穿去。
⊙○●○○▲(协仄韵)
梅檐滴溜,
⊙○⊙●(句)
风来吹断,
⊙○○●(句)
放得斜阳一缕。
●●○○⊙▲(协仄韵)
玉子敲棋,
⊙●○○(句)
香绡落剪,
⊙○⊙●(句)
声度深几许。
⊙●○⊙▲(协仄韵)
层层离恨,
⊙○○●(句)
凄迷如此,
⊙○⊙●(句)
点破漫烦轻絮。
⊙●●○○▲(协仄韵)
应难认、
⊙○●(豆)
争春旧馆,
○○●●(句)
倚红杏处。
●○●▲(协仄韵)
注解
①神宗元丰元年(1028)十月作。词序一作:“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盼盼,姓关,唐朝人。白居易《燕子楼》诗序云:“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没,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后不食而死。白氏所谓“尚书”,后世 (包括苏轼) 多以为是张建封,但据考证当为张建封之子张愔。②紞(dǎn)如:击鼓声。③铿然:象声词。《论语·先进》:“鼓瑟希,铿尔。”《礼记·乐记》:“钟声铿。”此写夜深人静,落叶之声也铿然可闻。④梦云:此喻梦见盼盼。⑤倦客:作者自称,谓自己频繁调动,倦于行旅。⑥燕子三句:《高斋诗话》载:秦观问苏轼近作,“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空锁楼中燕’。晃无咎曰‘只三句, 便说尽张建封事’”。近有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云:“公以‘燕子楼空’三句语秦淮海,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精神不贵迹象也。”⑦黄楼:苏轼在徐州时所改建,苏辙、秦观皆为之作赋。此处苏轼设想后人将对黄楼凭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