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裁:词 年代:宋 作者:苏轼
原文
山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②。小园幽榭枕苹汀③。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苕岸霜花尽④,江湖雪阵平。两山遥指海门青⑤。回首水云何处觅孤城。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词牌释义 南歌子 又名《南柯子》、《风蝶令》。唐教坊曲,《金奁集》入仙吕宫。二十六字,三平韵,例用对句起。宋人多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谓之双调。
南歌子.闺情 欧阳修
〔题考〕 张衡【南都赋】云:“坐南车歌兮起郑舞。”隋唐以来,曲多称“子”,本调调名殆滥觞于此。又万氏【词律】本调下注云:“歌又作柯”。毛先舒【词学全书】亦云:“﹝南歌子﹞题,采于淳于棼事,一名﹝南柯子﹞。”是本调先后有二名也。淳于棼事见唐李公佐【南柯记】,系叙一蚁穴中之梦境。此调凡有四体,独本词又名﹝望秦川﹞、﹝风蝶令﹞。至唐刘采春另有﹝南歌子词﹞,系五言绝句,与此无涉也。
〔作法〕 本调五十二字,前后阕相同,起二句为五言对句;首句仄起仄收,次句平起平韵,与平起之五言律诗颔联无异。第三句七字,为平起平韵之七言句,故第一三字可平可仄。末句九字,句法上二下七,与﹝相见欢﹞末句相同。万氏【词律】云:“两结,语气可上六下三,亦可上四下五。”然终以上二下七为顺。如本词前后阕末句下七字,盖现成唐诗句,只是句头加两字也,岂可割裂耶!
凤髻金泥带,
⊙●○○●(句)
龙纹玉掌梳。
○○●●△(平韵)
去来窗下笑相扶,
⊙○⊙●●○△(协平韵)
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协平韵)
弄笔偎人久,
⊙●○○●(句)
描花试手初。
○○●●△(协平韵)
等闲妨了绣功夫,
⊙○⊙●●○△(协平韵)
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协平韵)
注解
①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 (今属浙江) 知州时作。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云:“施注以墨迹刻石,定此为送刘撝词,后题:‘元丰二五十三日吴兴钱氏园作。’”②浏浏:水流清澈貌。③榭:筑在台上的敞屋。④霜花:指苕花盛开时白如霜雪。苕花,即芦花。⑤两山句:钱塘江海门,两山对起,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