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战国时期最著名的阵型当属谦信公的车悬谦信公凭此阵在北国纵横数十年未尝一败,其死后,上杉家势力大衰可其子景胜摆出车悬时,仍能引起世人的惊呼"上杉不可轻也"
那么这种神奇的阵型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车悬,有人直接把他认为是车轮状,也有人把他认为是螺旋状 可到底长什么样,几乎没人能够说出个大概来。
回答一:螺旋装的布阵,往复地前进 接敌时,先以铁炮齐射,然后向右退回 接着是弓队,齐射后向右退回 然后是先锋冲击,向右撤离 二队冲击,向右撤离,铁炮接上射击.... 如此翻覆的动作,没有经过10年以上的训练和配合根本不可能做得出来 而上杉氏经两代而失去此阵的原因并非不知训练方法,而是家臣团的丧失 经过御馆之乱和新发田叛乱 上杉家臣再也无如此团结,且景胜的威望也无法使家臣团结在他周围如指臂使.但这一切只是推测,历史上并没有真实的直接证据可以证明车悬的存在,一切谜题,只有等待后人揭示了。
回答二:据说车悬阵的与方圆阵相似,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设,不同之处在于,机动兵力在外,结成若干游阵,临战时向同一方向旋转,轮流攻击敌阵,形如一个转动的车轮。其意义在于:向敌军的一部不断地施加压力,使其因疲惫而崩溃,己方则因为轮流出击而得到补充和休整,恢复战力。不容质疑,这种战术是很优秀的。车悬阵受地形的制约大,要便于机动;要求大将有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应善于寻找战机和在军队的轮换中避免疏漏;战力持久却不利速决。总之,这个阵一般的大名玩不转。
回答三: 车悬我感觉还是想象的成分多。实战中真布下这么个阵形,各备都在移动之中,一旦发生意外——比如骑兵备冲击的时候,陷入胶着无法及时撤离,那么后面铁炮、弓各备看不到前线形势继续按照既定战术移动,会导致本阵两翼完全暴露。而且,这样纸上谈兵的作战思想,完全无视战场瞬息万变的具体情况,这不现实。
回答四:车悬阵阵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前队冲锋后迂回变后队,反复接敌攻击,冲击敌阵,就是铜墙铁壁也阻挡不住。而且也绝对不是固定的方式,因为古代战争中地形绝对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必须根据地形而变化。大家想想第四次川中岛合战就明白车悬阵的原理了,上杉军列车悬阵,武田列鹤翼阵,武田军分妻女山别动队和本阵,本阵就是鹤翼阵,如果上杉军的车悬阵不停前进的攻击,当到一定程度时候,武田的鹤翼阵左右翼就可以迂回整体包围车悬阵,如果前后都有敌军的话,车悬阵的攻击就大打折扣了,攻击脚步也会放缓慢,这就是当时人说鹤翼阵可以鹤车悬阵抗衡的原因,正是这个原因,让当时的上杉军在兵力占优势,主动出击的情况下,没有达到预想目标--全军快速出战,直取信玄首级。而这个目标是不容质疑的,如果上杉军耽误了时间,武田妻女山别动队赶到,上杉面临前后夹击,也必败无疑。而当时如果武田兵力占优,上杉必全军覆没。答案一的螺旋布阵法太不科学,当时日本战国的情况是铁炮基本用于防守,而不是进攻,而且铁炮队射击和上杉骑兵队冲锋攻击配合在一起可能性太小,铁炮只能是用于开战初期和开战后期,上杉武田都是骑兵高手,大军团混战主要是骑兵和步兵,铁炮和弓用处不大,还容易误伤,而铁炮和弓在车悬阵发动中的用处就是照应侧翼,避免被敌人把车悬阵的攻击队包围!回答二的答案类似接近,可是车悬阵就是速战阵,绝对不是持久阵。来回跑着攻击,其实并不是休息啊,人和马迂回几次都跑不动了,别说攻击了。车悬阵只能速战,不能持久。如果让车悬阵持久攻击,上杉摆车悬阵在第四次川中岛和武田打,那他可真是大傻瓜了,明知道时间紧急还慢悠悠的?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结合车悬阵说下四次川中岛合战,上杉摆车悬阵迂回进攻,弓队和铁炮队照应侧翼,而武田摆鹤翼对阵,后鹤翼阵左右翼包围车悬阵进攻队,武田信玄也是铁炮高手,早期用铁炮的几个大名之一,而且武田的弓箭也相当出众,导致战争陷入交着状态,后武田妻女山别动队到来,上杉撤退。虽本人假象,实战亦不过如此。
再结合下手取川合战,上杉谦信对阵织田第一猛将柴田胜家,上杉军依旧是车悬阵对付柴田军,而地点则是狭窄的手取川,原因就是织田兵力占优,而且柴田军的勇猛,车悬阵的弱点就是怕被全军包围,试想下,如果在宽阔的地方作战,兵力占优势的柴田军勇猛进攻,虽然被车悬阵直接攻击的中路,或左右翼其中一路被击溃,而其他部队迅速合围,上杉军又会陷入难以应对的尴尬局面,这就是上杉谦信为什么选择手取川作为战场了。
回答五:与第四个战术正好相反,步骑枪三兵结合,遇到对手,首先步兵与之交手,然后骑兵对要歼灭的部队进行切割与其他部队分离,铁炮队向前压制对手援军,在这里骑兵起主要作用,既要配合歼灭内部敌人又要防止敌人外部的增援比较符合上杉家的特性,而且这种包围歼灭看似复杂实际速度极快,一般包围战以多打少都是很容易解决的,而且这种方式专克武田八阵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武田信繁、山本堪助、诸角虎定等诸多名将死于此战了,之后包围武田本阵造成四周混乱,才使得上杉有机会“一骑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