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巢氏部落是中华民族最早形成而堪称第一的氏族部落,这个部落早期一直生息于巢湖流域及周边地区,今巢湖市域是有巢氏氏族部落活动的中心地带。
①尧、舜、禹时期——今巢湖市域为巢国(古国、方国)
有巢氏氏族先民们茹毛饮血,最早开发巢湖流域的渔、牧、农、商诸业,获得了迅速繁衍与兴旺壮大的先机,夏代之前便形成了自己的氏族方国——有巢国,简称“巢”国。随着氏族兴旺壮大而向四周扩展,主流趋势是沿长江北岸土肥水丰的平陆地带东西双向蔓延,并往大别山麓发展。其疆域广袤,大约包括今巢湖市(1区4县)、合肥市(城区和3县)、六安市(市城区和六安、寿县、舒城、霍山等县)和安庆市(桐城、枞阳等县)、滁州市(市城区、全椒、来安等县)南京市江北地区在内的方圆几千里的原野、水泽、山林。
◎《百家姓详解》云:“巢,尧为帝时,有大臣巢父常居于山中,以树为巢……。禹帝时曾封有巢氏之后建立巢国(今安徽境内)。在夏、商、周三代,巢国世代为诸侯国,春秋时期,楚国灭掉巢国,巢国后代公族便以原国名作为姓氏。”
②夏、商时期——今巢湖市域为南巢(国)
夏王朝时期,地宜物丰的南巢,吸引着其它氏族部落(如皋陶氏后裔偃姓部落)从东方、北方不断徙入,作为土著氏族有巢氏热情友谊地欢迎外族并让出巢湖西方、西南方地域(今六安市六安县、舒城县一带)许以定居,便渐渐形成了以巢国为中心的部落联盟,在巢湖流域、江淮之间广袤大地上生活、居息和垦植,中原人以地理方位称其为“南巢氏”,简称“南巢”。
成汤战败夏桀,夏桀逃往南巢,南巢以接纳夏桀为条件,与成汤成协议,南巢与商王朝分疆而治,和睦相处,几百年间无战事。
◎《尚书·仲虺之诰》记:“成汤放桀于南巢。”
◎《吕氏春秋》记:“汤伐桀,战于成,登自鸣条,乃入巢门。”
◎《国语》韦昭注称:“南巢,扬州地,巢伯之国,今庐江居巢是也。”
◎《淮南子》记:汤“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
◎《淮南子》高诱注称,“南巢”为“今庐江居巢”,释“历山”曰“盖历阳之山”。南巢、巢门,皆称古巢国地域,历山在今巢湖市和县,系属古巢国之境。
◎《荆州箴》云:“南巢茫茫,多楚与荆,风飘以悍,气锐以刚……。”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之夏代地图将“南巢”标点于今巢城城址。
◎《巢湖市志》记:“夏代,以地处宗主国夏王朝的南疆,故又称‘南巢’。”
③西周、春秋时期——今巢湖市域属于巢国
周代商而立,则多次遣师征讨并战胜了巢国,视巢国地大势强不便控制,遂将其地析分为巢、庐(庐,房屋,与巢同义)二国,因赐爵位不同,而分别被称为“巢伯国”、“庐子国”,庐国新都于今合肥城城区,巢国仍都于今巢城城区。
史入春秋,巢国疆域先后遭遇“群舒”(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在今舒城、庐江一带)、橐皋(今巢湖市居巢区柘皋镇及肥东县东部一带)等众小国的侵略和蚕食。楚、吴相继强盛,使得位处“吴头楚尾”的巢国,长期成为楚、吴二强国掠夺对象和交兵战场,时为楚属,时为吴属。历来注重经济建设,睦邻友朋而忽略军事的巢国,便在这种军国主义横行、列强称霸的恶劣环境中渐次衰微,直到被吴(前518年)灭亡。
◎《中华大字典》称:“巢:国名。《书序》:巢伯来朝。”
◎《巢湖市志》记:“西周加封这个夏、商的遗留方国为伯爵。巢伯在周武王时进京朝觐,芮伯还为此作了一篇《旅巢命》。西周铜器《班簋》铭文中有‘秉、繁、蜀、巢’4个国名,其中的‘巢’字就是巢伯国。”
◎公元前615年,楚国伐巢国,《春秋·文公十二年》云:“夏,楚人围巢。”杜预注:“巢,吴楚间小国。庐江六县东有居巢城。”
◎前584年,《左传》云:“吴始伐楚伐巢”。
◎前518年,吴国灭巢国,《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云:“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
按:今巢湖市域为古巢国之地,本为有巢氏生息地和有巢氏氏族部落所辖地。因此,这里有关地域名称、山水名称和政区名称都往往取用“巢”字。诚如《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所说:“除侨置外,凡带‘巢’字的政区命名都与古巢国有关。因此,可以说,巢湖及带‘巢’字的政区名称均源于古巢国。古巢国源于有巢氏所建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