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秧歌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繁峙秧歌,也叫奋地秧歌、大秧歌,是山西独有的地方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繁峙县境内及其附近地区。繁峙秧歌气氛热烈、曲调浑厚,为当地人民群众所喜爱。

繁峙县因寺庙多而得名,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忻州市。繁峙秧歌流行于繁峙及其周边地区。

“秧歌”曲调于明万历年间传入繁峙的奋地和白马石一代(今属应县),当时只是一种在街头跑摊子演唱的广场艺术,群众称之为“玩艺儿”,又依地名称称其为“奋地秧歌”。清代道光年间,民间艺人张信,张代把各地流行的秧歌曲调,器乐曲牌收集起来加以改进,并吸取了其他剧种的唱腔融合于“秧歌”之中,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剧目将其搬上舞台演出,张信率先设坊教戏,把秧歌由地摊搬上舞台。道光、咸丰之时渐趋成熟。张代领班聚艺,排演《安瓜》、《借冠子》等小戏,及《杀惜》、《刘唐下书》、《九件衣》、《汗衫记》等大戏。清末民初,是繁峙秧歌兴盛时期,形成与北路梆子争雄的局面。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流传至今。1956年10月1日,繁峙县政府把流散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正式成立了繁峙秧歌剧团,排演《花亭),参加了山西省第二次戏曲观摩演出,获集体表演奖。张润来、孟智秀、孙春梅、武玉梅等风靡一时。。

繁峙秧歌戏的剧目有86个,经常上演的七十多个,其中有早期的民间小戏,又有逐渐发展的连本大戏。繁峙秧歌唱腔结构有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其中板腔体的基本板式有10种,曲牌体的“训调”有十七种,另外还有若干个小调,器乐曲牌75个。传统剧目主要有《安瓜》、《瞎子观灯》等诙谐风趣、富有乡土气息的“耍耍戏”。后受梆子戏的影响,渐添了《九件衣》等大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繁峙秧歌再次获得新生,相继参加省区会演,樊志勇、季川花、陈勇等10多名演员获奖。

繁峙秧歌戏是由民间舞蹈演变成戏曲的,至今仍存留有演变过程的痕迹,尤其它的唱腔融合了多种类型的戏曲唱腔的形式,为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