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自从上了《百家讲坛》以后,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学者变成一个“明星学者”,从一个普通的教授变成一个“超级教授”。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易中天现象。
2006年易中天获得了《新周刊》颁发的“年度新锐人物奖”,《南方人物周刊》颁发的“年度魅力人物奖”,南方电视台颁发的“学术传播贡献奖”,以及《当代中国》颁发的“当代中国十大杰出人物奖”。更有意思的是,《财经时报》列出一份《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易中天以800万元名列第七。
易中天现象被誉为是学术界的“超女”现象,有点像当年的《老鼠爱大米》,一夜之间,红遍中国,当然,方式有点不同,《老鼠爱大米》更多是通过网络,易中天品三国更多是通过央视。显然,流行歌曲传播容易,而学术普及并不易。
易中天现象,第一步是登上《百家讲坛》,这很关键。学者走上电视,学术结缘传媒,成为新世纪学术走出大学围墙的新方式。中国传统的学术传播方式主要是家学与书院制度的,朝夕相处,言传身教,学术训练与人格修炼同步,只是那是有钱人的事情,大多数人不能享受。到了晚清,西方的大学引进了中国,学术开始在大学内传授,但现代媒体机构如出版社、报馆和杂志社为学术传播开辟了大学之外更加灵活的道路,《时务报》《新民丛报》《民报》《国粹学报》等是第一批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的杂志。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寻求出路,最后还是办杂志,《新青年》就这么产生了。但是从那个时候直到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学术思想的传播主要还是在大学传授,其次是通过学术杂志和报纸在学术领域内传播。学者走向电视的讲坛,学术思想的传播有了新的途径。在国外,还有著名哲学家在电视上进行辩论。学术进入媒体的公共领域是时代所趋,也是自身传播方式的拓展。
那么多的学者走上了《百家讲坛》,有很多人说话还是像大学课堂上一样,而易中天采用的话语方式就时髦多了,如用OK解释古代的“诺”,把周瑜说成帅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