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花是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前者在坯体上敷一层化妆土,然后划出纹饰,再剔去花纹外的空间,最后罩透明釉烧成。花纹凸起,具有浅浮雕的效果。以宋代磁州窑系制品为代表。后者在施釉的坯体上剔出露胎的纹饰,如吉州窑和磁州系的剔花制品。指刻好纹饰后,把纹饰以外的部分剔去。流行于宋代北方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的各大窑系,以修武(今属河南)当时峪窑的黑釉剔花瓷器最有代表性。以褐地衬托出洁白的纹饰最具特色。雁北地区(今属山西)金元时期盛行剔花装饰,以黑釉为主,在瓶、罐、缸等器物上剔刻简练的纹饰,独具一格。 剔花出现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窑,具有相当浓厚的北方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