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鼓晨钟 ( mù gǔ chén zhōng )
解 释:佛寺中早晚报时的钟鼓。佛教规定:寺庙中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使人警悟的言语,也形容时光推移。“晨钟”也作“朝钟”。
出 处:南北朝·庚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月史》:“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
用 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示 例:清·陈天华《狮子吼》第一回:“数种祸惊心惨目,述阴谋~。”
近义词:暮鼓朝钟
故 事 洛阳附近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在长约一公里山崖上,共雕刻佛像近十万尊,艺术水平最高的是奉先寺,寺内供奉的是卢舍那佛,高17米。杜甫作《游龙门奉先寺》描写僧侣的晨钟暮鼓生活:“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有关暮鼓晨钟亦作“ 暮鼓朝钟 ”。 1.佛寺中晚击鼓、早撞钟,以报时间,并劝人精进修持。 宋 苏轼 《书双竹湛师房》诗:“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 明 周履靖 《锦笺记·协计》:“清净是菩提,爱染难离,蒸沙为饭饭终非,暮鼓晨钟勤忏悔,怎免阿鼻?”
2.形容时光的推移。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二折:“ 程婴 ,你只依着我便了,我委实的捱不彻暮鼓晨钟。” 元 萨都剌 《酹江月·任御史有约不至》词:“几度暮鼓晨钟,南来北去,游人心未倦。” 元 汪元亨 《朝天子·归隐》曲:“暮鼓晨钟,秋鸿春燕,随光阴闲过遣。”
3.比喻使人警醒的语言。 清 颜邦城 《三刻<黄门家训>小引》:“是深之可为格致诚正之功者,此训也;浅之可为动静语默之范者,此训也;谁不奉为暮鼓晨钟也哉?” 清 陈天华 《狮子吼》第一回回目:“数种祸惊心惨目,述阴谋暮鼓晨钟。”
小说《暮鼓晨钟》《暮鼓晨钟——少年康熙》是著名作家、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凌力创作的“百年辉煌”系列小说中的第三部。
小说以少年康熙为故事主角。康熙七岁登基,四大辅臣把持朝政,他们借口恢复祖制,几乎全部推翻了顺治皇帝的变革措施,特别是辅政大臣鳌拜结党营私,擅权跋扈,诛杀异已,凯觎皇位,造成政局混乱,民怨沸腾。康熙苦读史书,励精图治,逐渐不满辅政大臣的倒行逆施和自己的傀儡处境。在祖母皇太后的教诲和辅佐下,康熙采取各种方式,同鳌拜展开了错综而尖锐的斗争。在亲政第三年,年纪不过十六七岁,鳌拜弑君阴谋暴露,康熙一举擒获了他,完全夺回了皇权。
小说以正黄施、正白旗圈地换地之争、黄历与西洋历法之争、明史案等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突出表现皇族势力与辅臣之间的较量。太皇太后的老谋深算和胸有成竹、少年康熙的大智大勇和天子气度、辅臣之间的勾心斗色、鳌拜的专权跋扈、不可一世,都在这些重大事件的展开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作者的创作特点,更多的是以人性触摸历史,忠于史实又高于史实,在史实的渲染描写中展现人性受到的历练:在政治和权力斗角面前,人性中美好的东西逐渐被剥蚀、被割断、被遗弃。少年康熙的皇位一次次受到威胁,要保住皇位,就要整很多人,包括很多无者。每个案件都要死人,每次死人康熙本人都要忍受良好的煎熬,在痛苦中背弃人性中的美好一面,包括友情、爱情、善良……。康熙必须按祖母的要求做一个好皇帝,向至高无上的皇权每迈一步,他内心被撕裂的痛苦就会加深一分。
小说规模宏大,情节跌宕,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康熙初年的宫廷生活与社会风貌。刻画了众多性格复杂、个性突出的人物,可读性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一部不可不多得的优秀长篇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