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天静宫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0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涡阳天静宫

安徽涡阳天静宫安徽涡阳县天静宫坐落在涡阳城北的闸北镇郑店(正殿的谐音)村,距县城中心五公里。是当地人为纪念我国春秋时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人)厉乡曲仁里人】而修建。此宫南临涡河,三面环绕武家河,北枕龙山之峰,可谓抚山枕水之地,钟灵毓秀之乡。天静宫始建于明朝永乐皇帝登基后不久,乃永乐(朱棣)皇帝的发迹之地。此前有一庙供奉老子。燕王(朱棣)在涡阳屯田养兵近十年,【至今其涡阳屯田养兵的地方,有许多村落,仍是当时驻军的旧址名称,如:涡阳县闸北镇的马棚庄便是当时养马的地方,狗鸡园村便是大军当时养狗养鸡的的地方,擂鼓庄便是大军当时擂鼓撞钟的地方,方、刘园村便是当时供应大军蔬菜的地方,九股槐庄便是当时大军栓马的地方,大、小吴庄便是当时储放军粮的地方,老子庙——天静宫便是当时燕王朱棣治理军务的地方,即燕王朱棣王府正殿, 此正殿村亦因此得名,而天静宫周边的“九龙井”(除去那口春秋时期的瓦圈井),便是当时燕王为供 应大军吃水而打的九口水井。】经过在此招兵买马,粮草丰足,军威势力大增,挥兵北进时,朱棣在此对其许愿说本王如果扫北成功,有朝一日能登上帝位,便给老君爷翻盖庙宇、重塑金身。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后,燕王(朱棣)在向北扫灭元朝残余势力的过程中,势力逐渐发展壮大,雄居北京。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后,朱元璋、马皇后便立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储。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建文帝)即位后,便对二十五位雄踞全国各地当藩王的皇叔厉行削藩。 因为燕王(朱棣)实力最强,又有图谋,未敢向他动手,决定先削去了周王、齐王的藩位,剪去燕王(朱棣)的手足,然后向燕王(朱棣)开刀,在洪武三十一年八月至第二年(即建文元年)元月不到一年时间里先后削去了周、湘、齐、代、岷五个亲王的爵位,废为庶人。

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六日,燕王(朱棣)因削藩刺到了自己的痛处,撕下了假面具,为了万世瞩目的帝位,也为了自保,揭竿而起,擒杀了北平路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丙,一场夺帝之战拉开了大幕。

燕王(朱棣)起兵为证明行动的正义,引用朱元璋的《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作为理由,说齐泰、黄子澄是奸臣,须加诛杀。自称举兵为“靖难”,所以后世史书称这场王室内部的夺权斗争为“靖难之役”。

经三年多“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元月十三日,燕王(朱棣)率兵从北平(今北京)打到南京城下。降将打开金川门,迎朱棣进城,燕王(朱棣)荣登皇位(即永乐大帝),就这样一场为时四年的叔侄夺帝大战,以燕王(朱棣)的全胜而结束。

燕王(朱棣)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后,不忘在涡阳天静宫许下的愿,便派人将涡阳天静宫庙宇重新翻盖、重塑了老君爷金身。这段缘份使得涡阳天静宫名声鹤起,成为当时显耀一时的道教祖庭。

——此后天静宫兴建有加,至明朝末叶天静宫仍规模宏大,建筑辉煌,布局恢廓,风光秀丽,环境清幽,海内无匹,宫观蔚为壮观,老君殿居中,高大崇隆为宫中主殿。其东有天齐庙、问礼堂,南有流星园、圣母殿、九龙井,西有太霄宫、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此外,灵官堂、诵经堂、钟楼、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库庾、厩,无不毕具,楹柱有一百多个,庙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宫中殿阁林立,松柏交翠,庄严肃穆,气势非凡,堪称中华道观之最。为了纪念一代哲人老子,弘扬道家文化,抢救和恢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扩大与世界文化交流,在港、澳、台和海外重德尊道人士的鼎力赞助下着手修复天静宫,于老子则为纪念圣地,于道学则为研究中心,于道教则为一景点。经过数年努力,老君殿、三清殿、灵宫殿、天师殿、重阳殿、财神殿、元辰殿、老祖殿、慈航殿、吕祖殿、东岳庙等十余座殿堂己相继展开和完成,天静宫又复屹于古相大地,重现昔日风采。天静宫建筑群是主体标志性建筑,目前已完成了老君殿、道观中轴线上的灵观殿、三清庙等殿堂的建筑。老君殿是天静宫的主殿,按照到焦祖庭的规模及宋代规制修复,九脊重檐,东西长47米,南北深28米,殿高23.75米,立于2米高的崇台上,堪称道观第一殿。殿内屹立老子、尹喜、东华帝君三尊青铜像,其中老子像高5.5米,重6000千克,目前为国内最大的老子铜像,堪称中华第一。九龙井是天静宫建筑群中的又一主要景观,现已探明九龙井位于天静宫围墙的东侧,其中一口井经考古鉴定,系春秋时期的“瓦圈井”,如今已修建了井亭,加以保护,九龙井堪称中华第一。说明涡阳当地在很久以前就开始纪念老子了。

气势辉煌,堪称华夏道观之首的天静宫今年拟上马三期工程,三期工程重点建设内容主要是保护九龙井,恢复古流星园,再现古时的情景。目前天静宫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不久的将来,天静宫将成为亳州市、安徽省乃至全国的著名旅游胜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