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平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概述南亚东部的大平原。由恒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恒河下游段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组成下游平原与河口三角洲。西起亚穆

恒河平原

纳河,东抵梅格纳河,北为西瓦利克山麓与印、尼国界线,南迄德干高原北缘,面积约51.6万平方公里。恒河平原西起亚穆纳河,东抵梅格纳河,北界西瓦利克山麓与印、尼边境,南迄德干高原北缘和孟加拉湾。地面平坦,河网纵横,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城镇众多,交通便利,为印度、孟加拉的主要经济地区。地势利于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包括印度东北部和孟加拉国。地面平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人口众多。盛产水稻、玉米、油菜籽、黄麻、甘蔗等。属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易泛滥成灾。降水量900—1,500毫米,自东而西减少,且变率大,有德里、加尔各答、勒克瑙、瓦拉纳西、巴特那(印度)和达卡(孟加拉国)等大城市。

历史文化恒河平原以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蕴育和发源地而闻名,为古印度的诞生地,其平坦和肥沃地理条件,演绎了历朝历代多个帝国的兴衰,包括摩揭陀、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卧儿帝国、德里苏丹国等帝国的兴衰史。

农业开发恒河平原以种植水稻和小麦为主,其他主要经济作物有玉米、甘蔗和棉花。西南季风为农作物带来了充足的雨水,使得这一

恒河平原风光

地区较少出现干旱,同时喜马拉雅山脉为这一地区提供了充足的灌溉用水。

自古以来,在洪水氾滥时或藉助重力水渠以利用恒河水灌溉司空见惯。2,000多年前撰写的经典和神话中已经描述过这样的灌溉。自12世纪以来的穆斯林统治时期,灌溉高度发展,蒙兀儿国王後来修筑了几条灌渠。英国人进而延展了灌渠系统。

较古老的灌渠主要在恒河-亚穆纳河两河间地区。上恒河灌渠及其分渠长9,575公里(5,950哩);始於赫尔德瓦尔。下恒河灌渠及其分渠长8,240公里(5,120哩),始於纳拉乌拉(Naraura)。

恒河三角洲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它的面积达56980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海拔仅10米。这里河网密布,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是南亚次大陆水稻、小麦、玉米、黄麻、甘蔗等重要种植区。布拉马普特拉河长约2900公里,水量充沛,河道亦极其稳定,上游即雅鲁藏布江。恒河河口部分是大片红树林和沼泽地,称“松达班”,梵文意为“芳林”。

主要城市加尔各答

德里

卡拉奇

达卡

拉瓦尔品第

伊斯兰堡

拉合尔

艾哈迈达巴德

勒克瑙,印度北方邦首府

卢迪亚纳,印度北部

坎普尔,印度北部城市

巴特那,印度东北部城市,比哈尔邦首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