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省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概况传统意思上的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加上中华民国时期塞外的热河省。 在1933年后,都被日本人侵略,划入傀儡政权满洲国的范围。后又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夺取了热河省,至此东北四省皆沦陷。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东北,改东北四省为九省。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议,撤销热河省。原热河省所属承德市及承德、平泉、青龙、兴隆、滦平、丰宁、隆化、围场等8县划归河北省;建昌、凌源、建平、朝阳、北票等5县及喀喇沁左旗划归辽宁省;赤峰、乌丹、宁城3县及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3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热河[1]热河,简称热,省会承德市,是中国旧行政区划的省份之一,1914年2月划出,1955年7月30日撤销。位于目前河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带。 现包括河北省的承德地区、内蒙的赤峰地区、辽宁的朝阳地区。

名称

热河名称来源自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温泉,温泉水流入武烈河后,武烈河下游在承德市内的部分,在当地冬季寒冷的气候下也不结冰,蒸汽蒸腾,所以被称为“热”河。

历史

1914年2月,中华民国政府设立热河特别区域,脱离直隶省直属于民国政府。同年7月,成立热河道。所辖区域包括原直隶热河都统管辖的14个县,另外将内蒙古卓索图盟的7个旗、昭乌达盟的12个旗并入。

1928年9月17日国民政府正式公布将热河改为省,属于关外东北六省之一。辖15县和卓索图盟、昭乌达盟的共20个旗,省会设在承德县(现承德市)。由奉系军阀汤玉麟担任热河省主席。

1933年3月热河省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划入满洲国。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热河省恢复以前的行政区划。

1947年5月,国民政府重新划定热河省区域,增设宁城、凌南、鲁北、天山4县,至此,热河省辖20县20旗。包括:承德县,滦平县,平泉县,隆化县,丰宁县,凌源县,朝阳县,阜新县,建平县,绥东县,赤峰县,开鲁县,林西县,围场县,经棚县,林东县,鲁北县,天山县,宁城县,凌南县,喀喇沁右翼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左翼旗,土默特右翼旗,土默特左翼旗,唐古特喀尔喀旗,锡埒图库伦旗,巴林右翼旗,巴林左翼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左翼旗,翁牛特右翼旗,敖汉左翼旗,敖汉右翼旗,敖汉南旗,奈曼旗,喀尔喀左翼旗,札鲁特左翼旗,札鲁特右翼旗,阿鲁科尔沁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保留热河省,重新划分为2市、16县、4旗: 承德市、赤峰市;承德县、赤峰县、凌源、平泉、建昌、建平、宁城、围场、乌丹、青龙、隆化、丰宁、滦平、兴隆、北票、朝阳等16县及喀喇沁右旗、敖汉旗、翁牛特旗、喀喇沁左旗等4旗。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议,撤销热河省。原热河省所属承德市及承德、平泉、青龙、兴隆、滦平、丰宁、隆化、围场等8县划归河北省;建昌、凌源、建平、朝阳、北票等5县及喀喇沁左旗划归辽宁省;赤峰、乌丹、宁城3县及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3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奉天历朝的奉天[2]

一。陕西乾县(陕西的奉天)

唐高宗病逝后,葬于“乾陵”(今乾县境内的梁山上)。光宅元年朝廷将乾陵一带设为奉天县,县治定在今乾县城址。在唐昭宗时又将奉天县改为乾州,民国时又将乾州改为乾县.

史书记载“乾州,唐以高宗乾陵所在,改醴泉县为奉天,又升为乾州。”由此可以看出,奉天一词含有“崇敬祖先”之意

二。清代盛京将军辖区(沈阳的奉天)

随着满洲朝廷入关,其受汉人礼节文化影响渐深,从盛京的改称奉天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奉天是满洲龙兴之地,又安葬着太祖太宗两朝皇帝。因此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年改盛京为奉天,是为了表示不忘本,以及对太祖太宗皇帝的追思。

顺治元年(1644)﹐以盛京(今辽宁沈阳)为留都﹐置内大臣统辖东北全境。三年改内大臣为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改汉称为镇守辽东等处地方将军。四年改镇守奉天等处地方将军。至乾隆十二年(1747)定名盛京将军﹐主要负责当地军政事务(见清将军)﹐并兼管奉天府尹事务大臣﹐监督府尹。康熙後盛京将军辖境﹐东至兴京边二百八十里吉林乌拉界﹐西至山海关八百馀里山海卫界﹐南至金州(今辽宁大连)南境七百三十馀里海界﹐北至开原边二百六十余里。将军下设副都统(初名梅勒章京)二员。雍正五年(1727)增为三员﹐分驻盛京﹑锦州﹑熊岳三城。同时还於重要城﹑堡﹑关门地方设城守尉﹑防守尉﹑协领﹑佐领﹑防御等官率兵驻扎。後因海防紧要﹐道光二十三年(1843)熊岳副都统移驻金州﹐更名金州副都统。光绪元年(1875)为守护永陵﹐新设兴京副都统。五年添设围场海龙总管﹐六年定围场总管加副都统衔。另沿奉天与吉林﹑内蒙古柳条边设威远堡等十馀处边门﹐亦派官兵驻守﹐分属盛京兵部及各地副都统﹐并统属于将军。同时﹐盛京将军还负责监督哲里木盟的科尔沁六旗。

清统一全国後﹐奉天地区仿顺天府事例﹐设民署民官管理汉族事务。在时间上可分两个时期﹕

封禁期顺治十年至咸丰十年(1860)﹐除短时外﹐主要为“封禁”期﹐顺治十年设辽阳府(今辽阳)﹐辖辽阳(附郭)﹑海城二县。十四年罢辽阳府﹐於盛京置奉天府﹐设府尹(专管盛京地方民人事务)。康熙三年增承德(附郭)﹑盖平(今盖县)﹑开原﹑铁岭四县﹐升辽阳县为州。於此稍前﹐康熙元年在辽西锦州地方置锦县﹐三年於广宁(今辽宁北镇)设广宁府﹐另置广宁县﹑宁远州﹐并隶广宁府。四年罢广宁府﹐改设锦州府﹐移治锦县。锦州府及所属州县﹐均受奉天府尹管辖。雍正四年奉天府境域扩大﹐於吉林乌拉置永吉州﹐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置泰宁县﹐伯都讷(今吉林扶馀)置长宁县。此时奉天府辖境北至长宁县松花江八百七十里蒙古界﹐东北至永吉州穆稜河二千零四十馀里宁古塔界。西北至义县大宁堡四百五十馀里界。七年罢泰宁县。乾隆元年罢长宁县﹐并入永吉州。十二年永吉州改吉林厅﹐隶吉林将军。至此奉天府辖境缩小﹐仅及东北开原以南辽沈和半岛地区。至咸丰十年奉天府尹辖奉天﹑锦州二府﹐辽阳等四州﹐以及五厅八县。这些府﹑厅﹑州﹑县主要分布在辽河两岸和滨海地区。

弛禁开放期咸丰十年後﹐根据中英《天津条约》规定﹕首开辽河下游牛庄为商埠﹐後因辽河淤积﹐十一年改为营口﹐遂使营口成为东北第一个向外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此後清政府鉴於形势﹐废除“封禁”。光绪三十一年东北全部开禁。又兼东清(後改中东)铁路兴建﹐於是关内齐鲁﹑燕﹑晋一带农民大量移居东北。东北民政管理体制和区划体系逐步完备。为巩固海防﹐加强边疆治理﹐同治五年(1866)改山海关监督为奉锦山海关兵备道﹐并加按察使衔﹐辖沿海金州厅﹑岫岩州﹑复州﹑海城﹑盖平等地。同年设营口海防同知﹐以加强海关管理。光绪二年命盛京将军兼管奉天府尹﹐加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总督奉天旗民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关防。加奉天府尹二品衔﹐以右副都御史行巡抚事。各州县满汉兼用。三十三年裁盛京将军﹐改设奉天省﹐置巡抚。至宣统三年(1911)奉天省共领四道﹑八府﹑五直隶厅﹑三散厅﹑六州﹑三十二县。光绪末年﹐奉天(渖阳)﹑安东﹑大东沟﹑辽阳﹑凤城﹑新民﹑铁岭﹑通江子﹑法库门﹑大连等十处辟为商埠。随著东清南满铁路支线(1903)﹑京奉(1907)﹑安奉(1910)等铁路建成﹐奉天省的交通和地理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连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港湾条件﹐取代营口而跃居东北第一大港。昔日的辽河﹑松花江﹑鸭绿江水运日趋衰落﹐旧时驿站交通被取代﹔一些新的经济和交通中心很快集向铁路沿线。

1634年(清天聪八年),皇太极改沈阳为盛京(汉文为天眷盛京、满文音为谋克敦、英译Mukden)。1644年(清顺治元年)迁都北京后,清以沈阳为陪都,并于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古城区设奉天府,这便是沈阳又名奉天的由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