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果草
种中文名:鳞果草
种拉丁名:Achyrospermum densiflorum Bl.
种别名 :
科中文名:唇形科
科拉丁名:Labiatae
属中文名:鳞果草属
属拉丁名:Achyrospermum
国内分布:产广东海南;生于山谷阴处、疏密林中。
国外分布: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命名来源:[Biidr : 840. 1826]
中国植物志:66:037
英文植物志:17:187
亚族中文名:野芝麻亚族
亚族拉丁名:Lamiinae
族中文名:野芝麻族
族拉丁名:Lamieae
亚科中文名:野芝麻亚科
亚科拉丁名:Lamioide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草本,不分枝。茎基部匍匐,常常生出细长的不定根,上升部分长约16厘米,有明显的条纹,密被短柔毛。茎叶卵圆形,长6.5—9.5厘米,宽3—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边缘具小圆齿或锯齿状圆齿,薄纸质,上面淡紫色,散布糙伏毛,下面深紫带绿色,沿中肋及各级脉上密被短柔毛,脉网在上面平坦且不明显,下面明显突出,叶柄长0.5—3厘米,下部茎叶叶柄最长,向上渐变短,扁平,向上具狭翅,密被短柔毛;苞叶与茎叶同形,但较小,毛被同茎叶,具短柄。轮伞花序6花,在茎顶密集成长3.8—5厘米近长圆柱状的穗状花序;花梗长约1毫米,密被短柔毛。花萼管状钟形,长6—7毫米,15脉,在上半部有明显的脉网,外面被短柔毛或近无毛,散布淡黄色小腺点,齿5,被缘毛,不等长,组成较明显的二唇形,上唇3齿,齿卵圆形,近等长或中齿稍长,下唇2齿,齿不等大,顶端互相靠合。花冠长约7.5毫米,稍伸出萼外,外被微柔毛,内面无毛,冠筒纤细,近等粗,至喉部微扩大,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短小,先端2浅裂,裂片半圆形,下唇开展,大,3裂,裂片近圆形,中裂片较大,全缘,侧裂片具缘毛。雄蕊4,近等长或前对较长,靠着上唇上升,微伸出,花丝丝状,短小,插生在花冠喉部,花药2室,室极叉开,汇合为一室。花盘浅杯状,具牛齿。花柱纤细,先端近相等2浅裂。小坚果长圆状倒卵圆形,顶端及腹面密被鳞片状条状物,背面光滑。花期11月,果期12月。
产地分布:产广东海南;生于山谷阴处、疏密林中。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本种提示:广东海南产的花萼明显15脉,与原描写花萼10脉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