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门是日本海军的长门级战列舰的1号舰,其名字取自旧长门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舰大和在建造期间与战时均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因此在战时及战后初期,长门和陆奥仍然是当时日本国民熟知的代表日本海军的战舰。
长门号原本是日本海军的八八舰队计划中的一号舰。长门号战舰于1916年完成初始设计,并选定“长门”为舰名。日德兰海战后根据海战的经验,由平贺让博士(后晋升至技术中将)主持修改设计方案。于1917年8月28日在广岛县的吴海军工厂动工,并于1919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25日完工交舰。建造费用为当时价格4390万日圆以上。
长门号竣工后为当时世界最大口径的41厘米(因当时日本采用国际公制口径,刚好是41cm)主炮及拥有高速高机动力的战舰。由于华盛顿裁军条约禁止了搭载41厘米(16吋)主炮战舰的建造,长门与其姊妹舰 陆奥、英国的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美国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为当时拥有最大口径火炮的战舰,在海军假日时代被并称为七大战舰(Big Seven)。航速达到了二十六点五节,但是在公开时日本海军将其速度隐瞒为二十三节。长门号的造型和其它的日本战舰有所不同.和以往的三角樯式比起来更显得雄伟的多重樯式。长门服役后,发现前桅楼上面的建筑阻挡了气流,并且中部建筑稀少气流速度快形成气流下沉,形成了一个空气稀薄的区域,前部烟囱离前桅楼较近,排出的烟尘与热气,被吸向桅楼上面的指挥所,那里值勤的官兵苦不堪言。其后虽然临时在烟囱上加装排烟罩但效果不佳,因此在1924年将长门的前烟囱改为向后弯曲的形状完全解决了排烟倒灌问题。长门的屈曲状烟囱成为日本国民熟知的特征。
1928年4月9日,以长门为首,并与战舰 陆奥、扶桑、轻巡洋舰 天龙及16只驱逐舰组成的日本舰队远航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基地香港,由 加藤寛治大将指挥,而长门舰长是松下熏大佐。舰队到达香港水域后从维多利亚港东边鲤鱼门航道入港,其目的是作亲善访问。其间曾开放给香港市民上舰参观,而各舰部份乘员由英军作向导,到香港市内(如湾仔)及其它地方观光。长门及其舰队在香港共逗留五日,在4月14日离开。
该次是长门舰历中唯一一次出访。
长门在1934年至1936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装,改装塔式桅楼(舰桥)。废除屈曲的烟囱,并以一支巨大的烟囱代替原来两支,烟囱远离桅楼。更换了新式专烧重油锅炉。追加装甲,增加防鱼雷突出隔舱,减少副炮以及增设对空机枪,并取消所有鱼雷发射管。另外,加装一座飞机弹射器及配备三架侦察机。
太平洋战争
在太平洋战争中,长门号战舰与大和号和武藏号同是作为最后决战的主力舰均被谨慎使用。在太平洋战争开战时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及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的坐舰。
太平洋战争开战时,长门作为联合舰队的旗舰,与姊妹舰陆奥共同编成第一战队。1941年12月2日,由长门号上发出了「登新高山1208」的暗号电文,向出航的机动部队下达了偷袭珍珠港的命令。
1942年2月12日,山本大将把大将旗移至大和,大和成为新的联合舰队旗舰。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中,长门虽然被编入第一战队参与战事,但是并没有进行战斗,战斗结束后收容了加贺(赤城?)的生存者返国。
1943年于加罗林群岛的 特鲁克岛基地,在1944年2月从特鲁克岛撤退后改为停留在林加锚地基地。1944年6月参加阿号(A-Go)作战,在19日的 菲律宾海海战(马里亚纳海战)中受到空袭,但损伤轻微。
1944年10月参加捷一号作战,于10月24日锡布延海海战中,于14:16被航空母舰 富兰克林(USS Franklin CV-13)及卡伯特(USS Cabot, CVL-28)的攻撃机的2枚炸弹击中。一发破坏了多座机枪和第一锅炉舱送风机,令其被迫熄火25分钟只能以三轴运转。另一发则破坏了无线电室及餐厅附近。令52名乘员死亡、106名负伤。
10月25日萨马岛海战中,06:01向美军航空母舰圣洛(USS St. Lo, CVE-63)进行炮击未取得战果。06:54美军驱逐舰赫尔曼(USS Heermann, DD-532)向 榛名发射鱼雷,该鱼雷偏离榛名而航向大和与长门,大和两舷被鱼雷夹着且限制着回避空间(不幸的是鱼雷和大和的航速相同),迫使两舰向北回避航行约16公里。长门的主炮及副炮继续向美军航空母舰进行炮撃。09:20栗田中将命令中止炮撃并航向北方。10:20再次命令南进,但舰队遭到愈趋激烈的攻撃,在12:36再次下达撤退的命令。长门于12:43被2枚炸弹击中但损伤轻微。10月26日撤退后,联合舰队仍受到美军激烈的空袭。长门被 大黄蜂(USS Hornet, CV-12)的舰载机4枚炸弹击中,38名乘员阵亡及105名负伤。长门在该日共发射了99发主炮弹及653发副炮弹。
1944年11月25日,长门回到神奈川县 横须贺港,燃料、物资均不足,难以再次作远程航行。1945年2月受命执行沿岸防御任务,6月1日舰种变更为横须贺镇守府警备舰,其对空装备搬上陆地。1945年7月18日长门被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的舰载机攻撃,并被3枚炸弹命中,舰桥遭破坏,舰长大冢干少将战死,继任舰长是杉野修一大佐(日俄战争旅顺港闭塞作战战死的“肉弹勇士” 杉野孙七兵曹长之长子)。到战争结束时为可移动状态且日本唯一幸存的战列舰。
大战之后
日军投降后,1945年8月30日长门被美军接收。1946年3月18日前往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岛,成为 十字路口行动(美军的 原子弹爆炸试验)的靶舰,舰长是W·J·惠普尔上校。随行乘载180名美国海军士兵。移动途中为进行小修理停留于 恩内威塔克环礁。
1946年7月1日进行的第一次实验(ABLE、空爆/引爆点位于预定地点上空)中,以战舰内华达号为中心,长门配置于距离预定引爆点400米处。原子弹于长门西方600米上方引爆,与预定引爆点距离约1.5公里(1,640码)。当时长门几乎无损(只有面向引爆点的装甲表面溶解而对航行不构成问题)。与长门同时作为实验靶舰的 酒匂于次日沉没。
7月24日的第二次实验(BAKER、水中引爆)中,长门距离原子弹引爆点约900-1000米的位置,造成右舷约5度的倾斜。即使如此,直到7月29日早晨,进行原爆实验的人员往长门所在海面看去,长门仍于海上漂浮。至7月29日夜间,长门在无人察觉之下安静地翻转沉没。
现在长门的沉没处成为潜水爱好者的地点,是宝贵的观光资源。虽然在沉没状态,但Big Seven之中仍然以完整形式存在的只有长门。
长门号战列舰历代舰长
1.饭田延太郎(大佐):1920年3月2日~
2.桦山可也(大佐):1921年12月1日~
3.高桥节雄(大佐):1922年11月10日~
4.左近司政三(大佐):1923年12月1日~
5.中岛晋(大佐):1924年12月1日~
6.长谷川清(大佐):1926年12月1日~
7.松下薫(大佐):1927年12月1日~
8.井上继松(大佐):1928年12月10日~
9.滨田吉治朗(大佐):1929年11月30日~
10.中村龟三郎(大佐):1930年12月1日~
11.原敬太郎(大佐):1931年10月10日~
12.杉坂悌二郎(大佐):1931年12月1日~
13.斋藤二朗(大佐):1935年7月15日~
14.福留繁(大佐):1938年12月15日~
15.大西新藏(大佐):1940年10月15日~
16.矢野英雄(大佐):1941年8月11日~
17.久宗米次郎(大佐):1942年11月10日~
18.早川干夫(大佐):1943年8月2日~
19.兄部勇次(大佐):1943年12月15日~
20.涩谷清见(大佐):1944年12月15日~
21.大冢干(少将):1945年4月27日~
22.杉野修一(大佐):1945年7月24日~
W·J·惠普尔(上校):1946年3月18日~
性能数据:
基准排水量:39,120吨;满载排水量:42,850吨
长度:224.94米;宽度:34.59米;吃水:9.5米
引擎种类:蒸气轮机(4轴);引擎输出功率:82,000匹
航速:25.3节
续航距离:5,500浬(16节)
装甲:13,000吨
舰载机:3架
乘员:1,368人
武备
完工时:4座41厘米双联装主炮;20座14厘米舰炮;4座7.6厘米高射炮;8座53厘米鱼雷发射管
改装后:4座41厘米双联装主炮;18座14厘米舰炮;4座12.7厘米双联装高射炮;10座25毫米三联装高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