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承浩(1875~1953),名承浩,字翰青,湖南沅陵人氏,清光绪二十八年举人。清光绪28年至中华民国6年,历任广西省宜山、富川知事和广东省阳江厅同知,云南省都督府秘书长,四川省永宁、川东道道尹,四川省政务厅厅长等职。解放后任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委员、湖南省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常务委员、湖南省文献委员会委员。
清光绪28年,承浩公在湖南长沙乡试中中举人,受命赴广西省补知事任用,曾任广西省抚台内收发并负责机要,并任宜山、富川知事和广东省阳江厅同知等职。在广西担任地方官期间,结识蔡锷并秘密参加同盟会,两人意气相投,结为金兰。辛亥革命后,蔡锷将军任云南省都督,承浩公任都督府秘书长,力助蔡锷创办云南讲武堂,训练军事人才振兴军队。
之后,任四川省永宁、川东道道尹、四川省政务厅厅长等要职;民国5年,当蔡锷率部护国讨袁进入四川时,承浩公正在四川任永宁道尹,立即因势利导,力促四川军务陈宦宣布四川独立。蔡锷病故,四川军政各派明争暗斗,官场腐暗,民生涂炭,承浩公对此深感厌恶,于是以探亲为名,于中华民国6年乞假回乡,筑庐隐居。后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多次请他出任省府要职,均谢绝。承浩公为人秉义正直,国事纷乱年代,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有古君子之风,在湖湘及四川一带赢得了广泛赞誉,虽退隐乡居,亦不乏名绅气派。民国15年,贺龙元帅北伐途经沅陵,仰慕承浩公高义,曾专程登门拜访。
民国18年,沅陵县修纂县志,县长罗亨衢请他担任修纂。承浩公以花甲之年毅然受聘。是时兵荒马乱,书院和各种公共场所都成了屯兵之所,为寻安身修志之地,承浩公几经“挟策抱牍,狼狈迁居”,最后栖身寺庙一角,历时一年零八个月,于1931年8月成稿。后因经费拮据,无法刻印面世,只得长期藏匿家中。是志记事止于民国十九年,记宣统三年迄民国十八年间事较详;正文分11门167目,约33万字;是志“户口门”记述种族、籍贯、姓氏以及外徙变迁等,是难得的户籍史料;食货门对境内松、杉、柏、桐、椿、茶等林木的分布、株数、开伐造林以及金、铁、锑、铅、锡等矿藏的分布与开采,均逐一标记,具有较高的实用和史料价值;事纪门详记光绪二十八年斩死英国牧师教案事件、辛亥革命前后县城概貌以及马日事变前后事,是难得的史料,现藏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1950年10月,应湖南省人民政府邀请,承浩公以高龄之年出席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省主席王首道设宴款待,共商根除湘西匪患和社会“三害”(乌鸦、娼妓、赌博)事宜。后参加湖南省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湖南省政协第一届常务委员。1953年10月逝世,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