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analgesics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其特殊的抗炎作用,1974年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将本类药物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阿司匹林是这类药物的代表,故又将这类药物称为阿司匹林类药物(aspirin-like drugs)。
柳树皮(willow bark)的提取物水杨苷(salicin)经水解形成的水杨酸的钠盐,是最早用于治疗风湿和痛风的药物。1899年,水杨酸的酯化物阿司匹林开始广泛用于解热镇痛抗炎,已愈百年,至今仍广泛应用。虽然非那西丁(phenacetin)是最早人工合成的解热镇痛药,但因不良反应严重,已被其活性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取代。另外,吡唑酮类、灭酸类、吲哚类及丙酸类解热镇痛药的相继问世,增加了解热镇痛药的药物品种,但这些药物作用大同小异,各有一定特点和不良反应,其中丙酸类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较广。
【药理作用与机制】 尽管本类药物种类多,但都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和抗风湿等共同的药理作用,仅作用强度各异,而作用机制相似。
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制是抑制机体内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生物合成。PG是一族含有一个五碳环和两条侧链的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广泛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的各种重要组织和体液中,多种细胞都可合成PG。细胞膜的磷脂中以脂化方式结合有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在磷脂酶A2的作用下,AA可从磷脂中释放出来。游离的AA转化途径有二:一是经细胞微粒体内PG合成酶 (环氧酶,cyclo-oxygenase,COX)的催化生成各种PG,如PGE2、PGF2α、PGI2及血栓素A2 (TXA2)等。它们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调节,如炎症、发热、疼痛、凝血、胃酸分泌,以及血管、支气管和子宫平滑肌的舒缩;AA的另一代谢途径为经细胞质中的脂氧酶的催化生成白三烯类 (leukotrienes,LTs),参与过敏反应、诱发炎症、增强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趋化以及支气管、胃肠平滑肌收缩等活动。AA这两条代谢途径的产物有相互调节和制约作用 (图19-1)。近来发现了环氧酶 (COX)的两种同工酶,简称COX-1与COX-2(表19-1)。 COX-1多参与血管紧张度的调节等一些生理反应,各种损伤性因子也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6、IL-8、TNF等的合成,这些因子又能诱导COX-2表达,增加PGs合成,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近年的研究发现,白细胞、血小板等在炎症区域的黏附分子表达有关,如来自内皮细胞的E-selectin、P-selectin和L-selectin,细胞内 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 粘附分子-1(VCAM-1)和细胞整合素(integrins)等。后者能把循环中的白细胞导向炎症区域。NSAIDs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COX-2有关;而抗血栓作用及多数不良反应则可能与抑制COX-1有关,药物对两种COX的选择性不同。现已明确这两种COX的异构形式基因编码不同。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研制提高了NSAIDs对胃的安全性。临床上还将COX抑制药用于结肠癌和阿茨海默氏病的治疗,这表明COX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可能不只局限于抑制PG系统。然而两种COX的各种作用尚未完全阐明,COX-2抑制剂对肾脏有无毒性尚有争论。
常用药
乙酰水扬酸(阿斯匹林 Aspirin)
【作用及反应】
1.解热镇痛和抗风湿作用
(1)解热镇痛疗效明显可靠,可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等。
(2)抗风湿作用强,较大剂量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迅速确实,亦可作为鉴别诊断。
2.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小剂量可用于预防脑血栓及心肌梗塞。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大剂量可诱发和加重溃疡及无痛性出血.故溃疡病患者应禁用。
2.凝血障碍 延长出血时间,对严重肝损害,凝血酶原过低,维生素K缺乏及血友病人可引起出血,故这些病人应避免使用。
3.过敏反应 以荨麻疹和哮喘最常见。哮喘的发生与抑制PG合成有关,故有哮喘史者禁用。肾上腺素对“阿斯匹林哮喘”无效,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4.水杨酸反应 大剂量服用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处理:停药。并静滴碳酸氢钠,以促进药物排泄。
5.瑞夷综合征。
6.肾损害。
对乙氨基酚 (醋氨酚、扑热息痛Paracetamol, Acetaminophen)
【作用特点】
1.解热镇痛强度相当于阿斯匹林,但缓慢而持久临床上主要用于阿斯匹林不能耐受者的解热、镇痛。
2.抗炎作用很弱,无实际疗效。
【不良反应】
1.治疗量不良反应很少,偶见过敏。
2.大量可致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消炎痛(引哚美辛)
是引哚类衍生物,其解热、抗炎、抗风湿作用较阿斯匹林强。但不良反应多,故仅用于对其他药不能耐受或疗效不显著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
布洛芬
布洛芬又名异丁苯丙酸,具有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低于阿斯匹林但胃肠道反应较轻。
保泰松及羟基保泰松
解热、镇痛作用较弱,一般不用。抗风湿作用很强,常用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强直性脊椎炎等。不良反应较多,毒性较大,可出现胃肠道损害、水钠潴留、过敏反应和肝、肾损害等。
双氯芬酸
本品为强效抗炎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效应强于吲哚美辛、萘普生等。临床适用于各种中等度疼痛、类风湿关节炎、粘连性脊椎炎、非炎性关节痛、椎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各种神经痛、手术及创伤后疼痛,以及各种疼痛所致发热等。不良反应轻,与阿司匹林相同外,偶见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
4.3 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药
塞来昔布
塞来昔布(celecoxib)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塞来昔布抑制COX-2的作用较COX-1高375倍,是选择性的COX-2抑制药。在治疗剂量时对人体内COX-1无明显影响,也不影响TXA2的合成,但可抑制PGI2合成。用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治疗,也可用于手术后镇痛、牙痛、痛经。胃肠道不良反应、出血和溃疡发生率均较其他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低。
罗非昔布
罗非昔布(rofecoxib)为果糖的衍生物。对COX-2有高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但不抑制血小板聚集。但是,近年来已有证据证实,罗非昔布有心血管不良反应。
尼美舒利
尼美舒利(nimesulide)是一种新型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对COX-2的选择性抑制作用较强。因而其抗炎作用强,副作用较小。常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腰腿痛、牙痛、痛经的治疗。胃肠道不良反应少而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