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渐减少的现象。少子化代表着未来人口可能逐渐变少,对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新一代增加的速度远低于上一代自然死亡的速度,更会造成人口不足,所以少子化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从相对的角度来看,少子化意谓著高龄人口相对变多,即高龄化

,所以这两个常常是指相同现象的名词也有人将其合而为一,变成“少子高龄化”。
日本近来流行“少子化”一词,即“婴儿出生减少,无法保持现有的人口数量”之意。近年来,“少子化”现象已经成为21世纪的社会病,困扰着日本政府和社会各阶层。
语源“少子化”原为日制汉语,

由于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发展快速的国家之一,国家开发程度较高,社会转型进入工商业的现象不仅明显而广泛,已婚家庭与生育面对紧张的工作环境时,常错过生育的机会,并减退育儿的动机,也因此较早面临少子化的问题,相关研究亦较为深广,故后来逐渐遇到相同问题的中国大陆、台湾等汉字通行区,便直接引入此外来语作为指称。
日本少子化的历史可以推溯到1970年代中后期,正好也是日本经济发展达到颠峰的时候。原当已婚的社会青年必须进入职场,过度竞争且过劳的工作环境,加上都市化社会的疏离与忙碌,城市物价偏高,养育成本暴增,可说对后进的社会青年与已婚夫妇产生骨牌效应。育儿不再受人欢迎,反而被认为是经济的负担,以及退出职场发展的表征。
原因依社会发展经验,少子化是高度开发国家才会面临到的问题,而且来自心理层面的影响远大于生理层面。
少子化的原因主要有:
1、晚婚及不婚率增加 节育观念普及 贫富差距扩大2、经济成长趋缓 育儿成本昂贵
3、生活压力导致生育意愿低落或不孕
4、人生规划以生活品质与享乐优先

5、育儿观念着重于教育品质
中国的“一胎化”与“少子化”的不同中国的一胎化政策或其他国家的人口控制虽然也能在一段时间内减少幼年人口的成长速度,但和高度开发国家自然发生的少子化有本质上的不同,而且一旦解除人为干预后便可能恢复原先的生育速度。
影响少子化意味未来人口的减少;许多社会的运作都依赖人方可推行,人口的减少将使各行业在营运上面临淘汰或转型。

少子化的发生将会造成的影响,就短期而显著的行业有:
1、教育,如公私立小学,中学,高中,大专院校,也会间接影响到补习班
2、育婴产业,如婴幼儿用品供应商,玩具业
3、出版业,以童书和儿童读物的所受冲击较重
4、(乳)酪农业,虽会面临幼童市场的衰退,但仍可转型入成人市场
5、妇幼医疗业,如小儿科,妇产科
但长期来说,所有劳动力都会因为人口减少而有程度不等的减退,尤其以人力需求强的工作受到劳力不足的影响最大。
事例日本作为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亚洲国家,结婚生子以传宗接代是老一代日本国民根深蒂固的观念。20世纪60年代时期,日本年出生人数为200万左右,人口出生率基本保持稳定。自1974年的石油危机开始,日本的出生率持续下降,据厚生劳动省的数字统计,2001年出生117万,2002年减少到115.6万,出生率仅占人口总数的9.2‰,创历史新低。有专家统计,日本每位女性一生所生孩子如低于2.08人,则会导致人口减少,而统计显示,2000年每位女性的平均生产率仅为1.35人。

目前日本总人口为1.26亿(2002年10月统计),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预测,如果“少子化”现象继续发展下去,2006年开始人口将出现减少,2050年人口将减少到1亿,2100年则将减少至64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