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级战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金刚级战舰是日本的一种战舰,在旧日本海军中本为“巡洋战舰”,于1931年金刚级改称为战列舰,因为已经不再拥有现役的巡洋战舰,所以1934年旧日本海军废除了巡洋战舰(即战列巡洋舰)这类舰种。

建造

1911年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海军大臣以组建八八舰队的名义提交的扩充海军军备提案。旧日本海军特别重视舰队中的快速打击力量,决定优先建造4艘战列巡洋舰。为了引进先进的造舰技术,首舰金刚号由英国维克斯公司建造。具备英国式的长艏楼船型和高大的三脚主桅。舰艏既非垂直型舰艏也不同于飞剪型舰艏,船头向前弯曲,在水线以上垂直,水线以下向后弯曲过渡到船底,形成日本军舰独特的“双曲线型舰艏”。配备八门由英国维克斯公司根据日本要求研制的14英寸口径主炮(研制期间对外称12英寸炮)。主炮炮塔布局参考英国海军狮级战列巡洋舰的基础上予以改进,双联装主炮塔全部沿舰体中心线向艏、艉方向各布置两座,与英国海军虎号战列巡洋舰的设计类似。动力系统采用油煤混烧锅炉、蒸汽轮机。防御装甲与同期英国海军战列巡洋舰相当。1913年8月金刚号完工。日本成为继英国、德国之后装备战列巡洋舰的国家。金刚号战列巡洋舰是旧日本海军最后一艘从国外订购的主力舰。同级舰比睿号、榛名号、雾岛号根据维克斯公司提供的图纸在日本船厂自行建造,于1915年全部建成。其中,榛名号、雾岛号是首次由日本民间造船厂承建的大型主力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日是同盟关系,英国海军曾试图租借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抗衡德国海军,被日本回绝。

由战列巡洋舰改装成高速战列舰

金刚级服役期间历经两次大动斧凿的改装。 第一次大改装从1923年开始,至1931年结束,首要目的是改善水平装甲以及水下防御能力,在要害部位之上增铺装甲板;新增舰体舷侧防鱼雷隔舱,改装锅炉,撤除了三座烟囱中临近舰桥的一个烟囱,增大主炮仰角,搭载水上飞机。改装后由于防护力提升,航速下降至26节,金刚级从1931年起改称战列舰。 第二次改装工程1933年开始,至1936年结束。更换新动力机组,加长舰尾减少航行阻力,将航速提高到30节,并增加续航距离。改建塔式舰桥,再次提高主炮仰角,同时增强防空火力。 其中比睿号因伦敦海军条约规定改装成训练舰,未进行第一次大改装,在1930年代曾多次担任日本天皇检阅海军的“御召舰”。随着日本退出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比睿号于1936年进行一次性改装,塔式舰桥外观与另三艘舰不同。 经过多次改装后,金刚级由战列巡洋舰改装成高速战列舰,但是其防御能力依然薄弱。由于金刚级战列舰航速较高,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多被编入机动舰队,护卫航空母舰,已有近30年舰龄的金刚级战列舰在日本所有战列舰中出动率是最高的,参加了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大多数大规模海战。

结局

比睿于1942年11月12日在炮击瓜达尔卡纳尔岛作战中遭美国海军重创后被美军飞机攻击,自沉于所罗门群岛海域。

雾岛于1942年11月14日在炮击瓜达尔卡纳尔岛作战中遭美国战列舰华盛顿号重创,沉没于所罗门群岛萨沃岛海域。

金刚于1944年11月21日被美国潜艇海狮号发射的2枚鱼雷命中,后来弹药库爆炸。沉没于台湾海峡基隆以北70海里处。

榛名于1945年7月28日于日本吴港遭美军飞机轰炸,坐沉海底。战后1946年打捞解体。

同型舰

金刚(一号舰)

以大阪府的金刚山来命名。

比睿(二号舰)

以日本佛教圣山比睿山来命名。

榛名(三号舰)

以群马县榛名山来命名。

雾岛(四号舰)

以宫崎县与鹿儿岛县一带的雾岛山来命名。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26610吨,改装后31720吨

尺寸:长212米/宽28米/吃水8.38米,改装后长219米/宽31.7米/吃水9.6米

主机功率64000马力,改装后136000马力;航速27.5节,改装后30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改装后9800海里/18节;

武备:8门双联装14英寸/45倍口径主炮;16门(改装后14门)152毫米口径副炮;12门76毫米,改装后12门127毫米高射炮,24门25毫米高射炮(1944年94门);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舰载机3架。

装甲:水线装甲带(最大)203毫米,甲板70毫米(改装后96-165毫米),炮塔(正面)230毫米(改装后280毫米) 装甲重量5405吨(改装后装甲重量10918吨)。

舰员:1221-1437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