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盟战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三国同盟战争

日期: 1864年-1870年

地点: 南美中部

结果: 巴拉圭战败

交战各方

巴拉圭

巴西

阿根廷

乌拉圭

指挥官

F.S.洛佩斯 B.米特雷(阿根廷)

加西亚(巴西)

力量对比

总人口52万

军力2万 总人口1425万

军力29万

伤亡

损失30万人 损失19万人

三国同盟战争又称巴拉圭战争,1864年-1870年,巴拉圭与巴西、阿根廷、乌拉圭三国同盟之间进行的战争。

背景

巴拉圭自1811年独立后,在弗朗西亚(José Gaspar Rodríguez de Francia)和老洛佩斯(Carlos Antonio López)两任总统的统治下,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聘请欧洲的技术人员,兴建了铁路、船厂、钢铁厂、学校、架设了电报、出版了报纸等,经过50余年的经营,使巴拉圭逐渐从一个贫瘠的国家迅速崛起成为拉美一流的最现代化强国。

小洛佩斯1862年老洛佩斯去世,他的儿子小洛佩斯(Francisco Solano López)继任总统,小洛佩斯在此之前就已经担任了巴拉圭军队的总司令和国防部长,他从欧洲采购了包括机关枪、加农炮在内的大量新式武器,使得巴拉圭军队成为拉美最现代化的部队。

由于巴拉圭是内陆国家,其对外贸易通过巴拉圭河经巴拉那河再经拉普拉塔河出海,小洛佩斯图谋扩大版图获取出海口,而其邻国巴西、阿根廷同样也对巴拉圭具有领土野心。

经过

1864年,巴西出兵帮助乌拉圭红党(Colorado Party)颠覆了巴拉圭支持的白党(Blancos Party)政府,巴拉圭与巴西矛盾激化,同年11月小洛佩斯对巴西宣战。巴拉圭军队向阿根廷借道以进攻巴西南部,遭到拒绝,但巴拉圭军队仍于1865年4月强行进入阿根廷领土,于是阿根廷向巴拉圭宣战。5月在英国驻阿根廷大使爱德华•桑顿的策划下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签署协议,结成三国同盟以对付巴拉圭并瓜分其领土。

19世纪巴西军人装扮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战争爆发时,巴拉圭总人口只有52万,军队约2万,而三国同盟方面,巴西总人口约1100万,军队约15万;阿根廷总人口约225万,军队约10万;乌拉圭总人口约100万,军队约4万。

战争开始后小洛佩斯率巴拉圭军队先发制人向阿根廷、巴西发动进攻,但并不顺利,1865年6月,巴拉圭海军与三国同盟的海军在巴拉那河沿岸里亚丘埃洛附近水域的激战中全军覆没,巴拉圭与外界的水路联系被切断,9月侵入巴西境内的巴拉圭军队被包围后向同盟军投降,小洛佩斯被迫退却转入防守。

1866年春同盟军攻入巴拉圭境内,5月双方在图尤蒂(Tuyutí)展开激战,这次战斗的惨烈程度达到了极限,双方都有一万多人阵亡。之后,小洛佩斯把8岁以上的儿童和年迈的老人也征入前线,9月同盟军进攻库鲁帕蒂(Curupaity),巴拉圭军队进行顽强的抵抗,经过10个多月的进攻,伤亡1万多人后仍无法突破,让担任统帅的阿根廷总统米特雷(Bartolomé Mitre)颜面扫地。此后,战争一度陷入僵局。

由于前线作战的不利,巴西政府更换加西亚(Marquês de Caxias)担任统帅,并新征14万人入武,而巴西的工厂则加班加点,生产军火。1868年5月,加西亚把小洛佩斯包围在乌迈塔(Humaitá)要塞。此时,巴拉圭军队已经坚守要塞一年多,食品和武器弹药严重缺乏,小洛佩斯不得已率部突围,同盟军随后夺取了要塞,战至12月,加西亚指挥部队经过几次胜战之后,终于攻到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城下,1869年1月亚松森被攻陷。但小洛佩斯带领残部退入北部山区继续进行游击战。巴西人经过14个月的清剿,于1870年3月1日将其俘虏并处决,战争结束。

结果

巴拉圭战争是南美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次战争,通过这次战争巴西和阿根廷瓜分了巴拉圭约11万平方公里国土,而巴拉圭不仅失去了大片国土,其人口也从战前的52万多减少到不足22万,其中成年男子不到2.8万,战后的巴拉圭,满目疮痍,土地荒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种生产活动均由妇女承担,社会经济长期无法恢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