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滁州·清流关

滁州清流关

清流关概况在滁州市西郊12.5公里处的关山中段。为古代重要关隘。始建于南唐。宋以后陆续有所扩建。此关形势险峻,深10余丈,用块石垒砌关洞呈拱形,现基墙尚残存2米以上。南唐置关口以御北师,关洞呈拱形,深十余丈,巨砖块石垒砌,气势雄伟。关洞门额上嵌石刻:“古清流关”、“金陵锁钥”等。清流关昔为南北交通必经之道,号称“九省通衢”,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清流关由来因隋、唐、南唐时此地属清流县,又处于清流河上游,故名,此关北控江淮丘陵,雄厚踞于关山之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清流关历史后周显德三年(956年),赵匡胤率兵攻南唐,首役即于此,破南唐军15万,并生擒大将将皇甫晖和姚凤。明崇祯间(1628—1644),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与明军激战于此,河水尽赤。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亦在此与清军大战。明代,这里是连接京都(南京)与凤阳(府治)的官马大道。今仍存长4公里、宽5米的石铺道,四辙明显,并存有半壁关、军营旗杆基座、中军帐基、试剑石、上马石、古井及明代碑刻等文物。是保存较好的古驿道和关隘。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征束燎①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②,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征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清流关景观以关圣殿为尊的寺庙群,散立于道旁山间。历代文人墨客,颂清流关诗文甚多。尤以欧阳修“清流关前一尺雪”.及陆游“阵云冷压清流关”两首为最。更有明代文学家程敏政的《夜渡西关记》及清代文学家戴名世的《

乙亥北行日记》,记叙关中风景。两公里长的古石道上,宽5厘米,深3厘米的车辙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清流四景(古迹春晓、清泉古井、中秋望月、清流瑞雪)、清流四石(上马石、点兵石、磨刀石、试剑石)及三古遗址(古关隘、古驿道、古战场)残迹犹在。1989年,安徽省政府将清流关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旅游资源考察团及一些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后,,对地处江淮间的这一重要古道遗址,给予“国内罕见”的评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