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酸竹
种中文名:福建酸竹
种拉丁名:Acidosasa longiligula (Wen) Chao et Chu
种别名 :长舌大节竹
形态特征:竿高3—6米,粗1.5—2厘米,幼时无毛,竿壁厚约3毫米,髓呈横隔的片状,中部节间长20—25厘米;竿环和箨环均微隆起;竿中部每节具3枝。箨鞘绿色,具紫色脉纹,疏生褐色小斑点及易落的短刺毛,边缘具纤毛;箨耳小,长圆形,长达4毫米;鞘口继毛发达,长约7毫米;箨舌显著隆起,高达6毫米,先端有白色纤毛,背部有白粉;箨片绿色,披针形,外翻,o叶在每小枝为2—5(8)片;叶鞘初被柔毛,后变无毛;叶耳和缝毛在幼时发达,后脱落;叶舌明显隆起,高4—8毫米,山峰状,先端呈啮蚀形,背部密披细毛;叶片呈带状披针形,长11—20(30)厘米,宽l一2.3(3.0)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粉绿色,无毛,叶缘的锯齿不明显,次脉5:— 对,小横脉明显。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共具3---5枚小穗。小穗略扁或近圆柱形,绿仑而略带紫色,含小花3—10朵,长2.5—7厘米,宽3—6毫米;小穗柄无毛,长2—13毫米;小穗轴节间长约7毫米,有柔毛;颖无毛,有光泽,第一颖长6一lo毫米,第二颖长1---1.8厘米,先端尖;外稃长1.6—1.9厘米,先端渐尖,疏被柔毛,13—19脉,小横脉较明显;内稃长1.3一1.5厘米,背部具2脊,脊上有微柔毛;鳞被长5—6毫米,边缘透明;花药黄色,长6—12毫米。果实未见。笋期4月,花期4—5月。
地理分布:产福建中部及南部。
生 境:海拔500—l000米山区,常生于山坡,组成纯林或与其他竹种混生,为福建中部分布最广的竹种之一。模式标本采自安溪县感德。竿可用作农田和园艺瓜架等;笋可食,味甜。
属中文名:酸竹属
属拉丁名:Acidosasa
本属特征:地下茎单轴型。秆直立,中空,圆筒形成或于分枝一侧基部有纵沟槽,每节分枝3—5;箨鞘早落,无斑点或具斑点,背面常被棕色硬毛或被白粉;箨耳缺如或显著,边缘被黄褐色繸毛;箨舌背面常有微毛,边缘有短纤毛;箨片三角状披针形。叶片通常较大,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侧脉多数,网脉明显。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顶生,具2—5小穗,稀1小穗;小穗大,具长柄,含3—12朵花;外稃大,多脉大,多脉,网脉明显,内稃具2脊,先端渐尖,无毛;鳞被3,无毛或有毛,边缘透明;雄蕊6;花柱极短,柱头3,羽毛状。花期9—12月。多种属。
本属生境:生于常绿阔叶林中或自成纯林或与其他竹种混生。海拔500—1600米。
本属分布:云南:马关。广东:阳春、新会。湖南:大庸、江华。江西:井冈山、大余、武工山。福建:上杭、福州、闽江、安溪、南平。地图227.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本科概述:该科为被子植物的最大科之一。约有660属,9000种,广布于全世界。我国约有230属,1500种,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15属为我国特有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