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思和(1907—1980)
字致中。中国历史学家。山东宁津县宁津镇五胡同人。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后, 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西洋史。1935年7月获得历史科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在北平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私立中国大学等校历史系任教授,曾先后兼任中国大学历史系主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燕京大学文学院长等职。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授,1958年起担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79年被推选为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齐思和学识渊博,贯通古今中外,对中国近代史、中外关系史、中西交通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英国史、美国史、史学史均有研究,尤其对先秦史和世界中世纪史造诣颇深。齐思和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开设过中国史商周至秦汉诸断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现代史、英国史、美国史等课程。他精研中国先秦史和世界中世纪史,并注重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的对比研究,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论著。著有《中国史探研》《世界中世纪史讲义》《史学概论讲义》等。
在先秦史学方面,重要论著有《黄帝的制器故事》《五行说之起源》。1938年前后,他着重研究战国史,作《战国制度考》,最早提出战国变法始于魏。在《孙子兵法著作时代考》 中, 提出《孙子》为战国时代产物,并提出《孙子兵法》和
《孙膑兵法》为两种书, 后为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汉简所证实。之后,又完成了《战国策著作时代考》《战国策著者高诱事迹考》。他研究西周史时,先后发表了《西周地理考》《毛诗名考》《周代锡名礼考》和《西周时代之政治思想》等论
著。在中国近代史方面,著有《魏源与晚清学风》,指出魏源是晚清学术运动的启蒙大师,被誉为魏源研究的里程碑。1951年,应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范文澜的邀请,参加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编辑工作,先后完成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部分,标点整理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编辑了《黄爵滋许乃济奏议合刊》。同时发表了多篇论文。在世界史方面,著作有《西洋现代史·提纲与文件》(英文专著),还编著了30万字的《世界中世纪史讲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
版,并发表了《英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过程》《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等多篇论文。1961年,应吴晗的邀请,任《世界历史小丛书》副主编,为该丛书做了大量的编审工作。
齐思和精通英、法、德、俄等多种外文,齐思和主要从事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英国史、美国史、史学理论、先秦史、中国近代史、中西交通史等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中国史探研》《世界中世纪史讲义》《史学概论讲义》等,主编《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世界通史》(古代史卷),编译有文献资料集《中世纪初期的西欧》和《中世纪晚期的西欧》,译有《新史学》,合编《中外历史年表》等。
齐思和是位爱国学者,“七七” 事变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1938年,为晋察冀边区抗日民主政府捐赠药品,支援抗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顾日伪威胁,毅然辞退燕大教职,转入私立中国大学任教。当时,物价飞涨,
生活窘迫,但他宁愿含辛茹苦,也不事敌伪,清操自守,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解放后,他热爱共产党,勤勤恳恳,恪尽职守,忠诚于教育事业。“文化大革命”期间,身心备遭摧残,但仍治学不懈。粉碎“四人帮”后,他精神振奋,不顾病痛,从事关于民族大迁徙的研究和著作,并选订了中国史、世界史两种论文选集。1980年2月29日因心力衰竭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