廪生廪膳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清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名义。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饩银四两。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
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明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后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清制略同。
湛江最后一位廪生古时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廪生可获官府廪米津贴。光绪三十年(1905年)麻章长布村人冯凌云经遂溪县试、雷州府试和省学政院试,成绩一等第一名,考取廪生。同年,光绪皇帝下诏书:“停科举,办学堂”,结束了延续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冯凌云成了湛江历史上最后一位廪生。
冯凌云(1875-1954)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却家境困难,入读私塾不久,便一度停学,全靠六伯冯绍琮资助,才继续复读。冯绍琮早年投军在抗法名将冯子材麾下,累立战功。1898年湛江爆发震惊中外的抗法斗争,冯绍琮为抗法“团总”,率领志士和乡民痛创侵略者。目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壮志难酬,抱恨而死。六伯对冯凌云一生影响甚大,也奠定他立志进取,爱国爱乡的人生取向。
晚清废除科举后,大多数贡生仍自负清高,对功名追逐,耿耿于怀。冯凌云却识时务,应潮流,1907年考入两广法政学堂,是湛江首个毕业于省级学校的学生。他亦古亦今,双重学历,在湛江很有名气。尤其他的书法、诗词、楹联不落俗套,独有一格,很受欢迎。但他的墨迹绝不投机变诈,与世道同流合污。他在赤坎兴汉路住宅大门的自题对联 “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正是他沥诚从善,正义做人的写照。有二件事,最能反映冯凌云的风骨。法国入侵湛江后,相继有法人死亡,侵略者便在今霞山四中附近修建一座法人坟场,民众称为“番鬼园”。墓园按西欧传统模式建造,为显示也有中式特点,在大门设计对联,通过法国师爷向冯凌云索取。冯素对殖民主义者深恨痛绝,决心在墓联上戏弄讽刺侵略者。他写了一副表面像是悯悼死者葬身异域的墓联,实寓却质问侵略者死在“谁家土”,讽刺其灵魂难以归国。联曰:“江山信美谁家土,苍海荒凉故国魂。”墓联在霞赤必经之路,市民来往都可看见,均知其意,大快人心,相争传诵,不少老湛江人至今仍能背诵此联。还有一件是1947年3月,罪大恶极的遂溪县长戴朝恩(浑号铁胆)被我游击队击毙,其亲属和妾侍恳求冯凌云为“铁胆”写诔文,连续登门三次,还送来金条金镯作酬金,冯坚决拒绝不写。此外,冯凌云在民国初期,曾一针见血写过讽刺法国统治下的广州湾市容市貌的对联,在民间也广为流传,联文是:“到此地除非嫖赌饮吹断难小住;惟斯界可容官商兵盗任作欢场。”
冯凌云平生开明豁达,深恶官场宦海,热心教育事业,民国期间曾任遂溪七小、晨光学校、河清中学校长。他同情革命,这些学校的革命师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为抗日和解放战争做了大量工作。解放后,不少冯凌云的学生,担任了湛江市各级领导。1954年冯凌云病终,享年八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