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名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简称矿大北京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缩写CUMTB
【成立时间】学校的前身是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在1978年设立的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所研究型大学,原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9年10月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学校层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以及全国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设有研究生院。
【学校概况】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地处北京和徐州的两个独立的办学实体组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在中国矿业学院研究生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所研究型大学,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校区)独立办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成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1997年7月,经原国家教委和北京市批准,成立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199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校位于北京市高校云集的海淀区学院路,东眺国家奥林匹克公园,西望颐和园、圆明园与香山,学校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56余万册,电子图书28万册。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一所具有矿业特色,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列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以及全国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1950年学校由焦作迁至天津,改名中国矿业学院;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清华大学、原北洋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科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文革”期间学校搬迁、更名,形成异地办学格局;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在江苏徐州设立中国矿业学院校本部,同时成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改名为中国矿业大学。1960年和197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2000年2月,学校整体成建制地划归教育部管理,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学校的发展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1988年,邓小平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94年,江泽民接见了我校余力教授,支持其“煤炭地下气化”科研项目并作了重要批示。1996年1月19日,江泽民视察学校,并就能源发展战略及能源科技教育等问题作出重要指示。1999年5月18日,江泽民为学校建校90周年题词:“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把中国矿业大学办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学。”6月16日,李鹏为学校题词:“发展能源科教事业,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吴邦国、李岚清、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亲临学校视察。 2009年10月18日我校校庆庆典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18日致信表示祝贺。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批示中勉励我校毕业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专门视察我校并向我校致贺百年校庆。胡锦涛在贺信中向我校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胡锦涛指出,中国矿业大学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始终以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为己任,秉承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校训,紧紧围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精心做好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促进我国能源资源产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胡锦涛强调,能源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与保证。中国矿业大学作为我国能源资源科技教育重要基地,肩负使命重大,发展前景广阔。他希望中国矿业大学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着力取得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提升我国能源资源产业技术水平、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现设有研究生院和10个学院,8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具有博士、硕士整体授予权的一级学科,8个“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8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50个博士点,96个硕士点,62个本科专业。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多个基础和专业基础实验室,还有水煤浆世界实验室、中日地层环境力学中心以及国际交流中心。2007年学校成立了我国首家以能源与安全为特色的科技园---“中关村能源与安全科技园”和“中国矿业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此外,学校还是培养工商管理硕士(MBA)、在职工商管理硕士(EMBA)和工程硕士的单位。
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其中兼职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125人,硕士生导师130人,教授109人,副教授104人,57%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91%的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中有2人分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和提名奖,7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2人入选北京市新星计划,20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多年来,学校的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00年至2007年,有6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0年,有1人荣获首届“中国优秀博士后奖”,是全国10名获奖者之一;2005年,学校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有2人荣获“中国优秀博士后奖”。自1998年开展本科教育以来,学校不断加大对本科教育的投入,逐步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2004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有4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2006年,2004级英语专业本科生在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一次通过率达94.59%(全国平均通过率55.42%)。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近年来有百余人获奖,在所参加的九届北京市大学生(非数学专业)数学竞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其中在2002年第十四届竞赛中,获得特等奖1名(特等奖共设2名),在2006年第十七届竞赛中,学校总成绩在北京高校中名列第三;在“2007年度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1项,北京赛区一等奖2项;在“2007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甲组一等奖1项、北京赛区甲组一等奖3项。学校就业工作也取得可喜成绩,实现了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年均就业率达到95%以上,2007年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6.86%,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6.19%。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并重的办学格局,根据学校改革与发展“十一五”规划,未来学校将积极构建开放式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学校现有在校学生9400余人,其中研究生4113人,本科生4778人。
学校的科研工作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十五”期间,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0余项,83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2个研究团队分别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年度科研经费由“九五”末的1860万元增加到2007年度的1.2亿元。“十一五”初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目前,在研课题600余项,其中,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863”项目、“973”项目等重大项目40项。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水煤浆制备、煤炭地下气化及工业型煤等成果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已与十几个国家的几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1999年8月,学校成功举办了'99国际采矿科学与技术大会。2001年4月,第29届计算机在矿业中的应用(APCOM)国际学术会议在学校召开,这是APCOM国际学术会议首次在亚洲和发展中国家召开。2006年9月,成功举办了国际有机岩石学会(TSOP)第23届年会,这也是该年会首次在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召开。目前,学校已经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利兹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矿业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学校将选拔优秀本科生赴诺丁汉大学、利兹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04年学校已选派了首批学生到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习。2006年学校启动了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交流计划。目前学校已派出18名研究生参加了“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计划”。
21世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将始终坚持能源与安全特色,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关键,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强化特色,充实内涵,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校园文化】矿大校风: 勤奋 求实 进取 奉献
校园精神: 好学力行、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开拓创新
矿大校训: 开拓创新、严谨治学
校歌:《焦作工学院校歌》
校歌由教育家李敏修作词,张洪岛谱曲。歌词写道:
太行之阳河水东,
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
源深流自远,
物阜民用丰。
山葱葱,
水溶溶,
努力,努力!
行健天同功。
【历史沿革】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的焦作路矿学堂。这是一所最初由英国福公司(Peking Syndicate Limited)投资创办,在我国建立最早的近代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大学历经14次搬迁,14次易名。
1909年3月1日,焦作路矿学堂成立。
1913年12月,英国福公司单方面撕毁合同,中断经费,停办了焦作路矿学堂。
1914年矿务学校得以恢复,定名为河南福中矿务学校,确定每年6月5日为校庆日。
1919年,易名为福中矿务专门学校。学校成为一所既有预科又有本科的专门学校。
1929年7月,更名为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成为全国唯一的私立独立学院。
193711月,抗战期间,搬迁西安端履门,恢复上课。
1938年,焦作工学院再迁甘肃天水。同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与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及私立河南焦作工学院合并改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
1946年7月26日,私立焦作工学院在河南洛阳关林复校,10月6日,焦作工学院又迁至河南郑州河阳街灾重教养院为临时院址。9月,焦作工学院再迁江苏苏卅平江路积谷仓,只有半数学生随迁。
1949年苏州解放,更名为国立焦作工学院。9月2日,迁回焦作工学院原址。
1949年12月23日,国立焦作工学院拨归燃料工业部领导。
1950年,改名为中国矿业学院,主体搬迁天津。
1951年4月,天津、焦作校区完成合并,焦作校址停止办学,标志着焦作工学院历史的结束。
1952年,清华大学、原北洋大学和原唐山交通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该校;
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
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1970年,学校从北京搬迁到四川省合川县,改称四川矿业学院,原址成立北京矿业学院留守处。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迁到江苏省徐州市,恢复中国矿业学院的校名,在原北京矿业学院旧址建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并于同年再次被确定为88所全国重点高校之一。
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改名为中国矿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为我校题写校名。
1997年7月,经国家教委和北京市批准,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纳入北京高等学校管理序列,中国矿业大学形成“一校,两地,三校园”的新的办学格局。
1998年9月,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2002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独立办学,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2009年10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致函(教发厅函[2009]106号)我校,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党组会议纪要(2004)第28号有关内容的通知》(教直厅[2005]1号)精神和《高等教育法》有关高等学校名称的规定,同意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现任领导】书 记: 杨仁树
校 长: 乔建永
副书记: 朱书全
副校长: 孙继平 范 迅 姜耀东 王忠强
【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彭苏萍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中关村能源与安全科技园】中关村能源与安全科技园暨中国矿业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于2007年7月12日,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建,是我国首家以能源与安全为特色的科技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及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重要的大学科技园之一。
园区位于海淀区学院路丁11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内的宝源商务公寓,已启动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园区地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地带,周边聚集了众多的北大、清华、中科院等著名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交通便利,城市主干道的学院路和清华东路侧沿园区通行。
园区将充分依托国家、北京市、海淀区以及中关村科技园的政策支持和中关村地区的科技、信息、人才优势,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的学术、人才和国际交流资源,严格按照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高新技术园区及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思路和要求,以国家能源建设、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不断强化科技园的研发、辐射和孵化功能,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高水平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科技型企业家,汇聚高层次能源与安全技术和应用型人才。
展望未来,科技园与创业园将成为解决能源工业、安全生产事业和北京以及区域经济建设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基地,成为能源与安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基地,成为能源与安全学科领域留学归国人员的创业基地。
【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
1.采矿工程 2.安全技术及工程
3.矿物加工工程 4.矿产普查与勘探
5.岩土工程 6.工程力学
7.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8.机械设计及理论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