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帕洛条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拉帕洛条约(也称为拉巴洛条约;德语:Vertrag von Rapallo) 是指一战后两项条约,同样在意大利利古里亚城镇拉帕洛签署。

【其一】

1920年的拉帕洛条约是意大利与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与斯洛文尼亚人王国 (亦即后来的南斯拉夫) 有关阜姆港 (今克罗地亚里耶卡) 的协议。意大利也放弃对达尔马提亚的主权,除了扎拉 (今克罗地亚扎达尔)以外。

【其二】

1922年4月16日的拉帕洛条约由德国魏玛政府与苏维埃俄罗斯在意大利利古里亚省拉帕洛签署的条约。

条约是在热那亚会议上由苏维埃俄罗斯外长格奥尔基·契切林 (Georgi Chicherin) 和德国外长瓦尔特·拉特瑙签署。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而且,两国也同意外交正常化并“友好合作,在经济上互惠互利”。

7月29日,根据一项秘密协议,德国能够送军士到俄国受训,其实违反了凡尔赛条约。11月5日,两国在柏林签署附加协议,将条款延伸到苏俄所控制之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阿美尼亚与远东共和国的苏维埃。

条约结束了德国与俄国在一战及俄国革命之后的外交孤立。由于双方都在凡尔赛条约中失去可观的领土与政治力量,所以她们的目标是组成“反凡尔赛同盟”,抗衡西方国家。西方对她们的和解有感担忧,基于两国的地位提高。在德国,对于共和政府跟一个共产国家和解与保持良好关系,部分保守和极右人士也感到担忧。波兰、波罗的海国家与芬兰都因俄国地位提高而紧张。她们尝试在国防与外交增加合作,但由于各自的议会反对而没有成事。

虽然德、俄两国后来签署了1926年柏林条约重申双方良好关系,但当德国在后来与英国与法国改善关系后,德俄关系渐趋平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