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世荣(1894—1943) 又名柴兆升。胶州魏家庄人。幼年家境贫寒,随父母流落吉林省和龙县。曾在当地和到朝鲜做苦工,后当警察。
1931年冬,日军侵占吉林后组织队伍抗日。1932年春,他率部加入以王德林为首的国民救国军,参加攻打敦化、额穆、蛟河等县城,不久,所部扩编为第四旅,任旅长。9月救国军发展到6万余人,编为12路军,柴世荣任第四路军司令。
1932年冬,日军集中大批兵力对吉林、黑龙江两省抗日武装进行“大讨伐”。救国军作战失利,王德林等率大部队退到苏联境内,柴世荣率部留国内抗日。
1934年2月组成绥宁反日同盟军。 柴世荣参加该军,任军事委员。反日同盟军在宁安镜泊湖和东宁老黑山一带,多次与敌军作战,创立了宁安抗日游击区。同年冬,柴世荣参加中国共产党。
1935年2月,中共吉东特委决定将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亦称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
1936年初,中共东北党组织在黑龙江省汤原召开各抗日部队首脑联席会议,决定将各抗日部队统一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五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全军3000余人。抗联五军在宁安、穆棱、依兰、绥芬河、牡丹江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形成了牡丹江上游地区抗日力量大发展的局面。
1937年,周保中、柴世荣领导抗联五军分路转战南北,打通与其他各军的联系。同年冬,中共吉东省委和下江特委在饶河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把抗联四、五、七、
八、十各军合编为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周保中任总指挥兼政委,柴世荣任第五军军长。
1938年春,抗联第二路军在松花江南岸宝清、富锦、密山、东宁、敦化一带,多次袭击敌人。
从1939年冬天开始,日寇进一步加紧了对东北抗日联军的“讨伐”。抗联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总司令杨靖宇牺牲,部队仅有2500人左右。中共南满、北满、吉东3个省委的负责人举行会议, 确定将抗联部队缩编为10个支队。第二路军缩编为第二、五、八支队,柴世荣任第五支队队长。他率领第五支队在宁安中东铁路以南地区坚持斗争,兼任中共道南特委委员。
1941年初,柴世荣奉命退入北野营,任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第四营营长。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本帝国主义将关东军扩大到100万人,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毁灭性扫荡” 。 东北抗日战争的局面更加险恶,抗日联军只剩下1000余人。中共东北党组织将东北抗联主力转移到中苏边境隐蔽整训,组织小部队在北满、吉东、延吉、辽吉边界等地区进行灵活的斗争。
1943年夏秋之际,柴世荣在执行任务时牺牲。
【妻子】胡真一,1920年2月出生于黑龙江丹东凤凰城(应该是辽宁丹东风城),1937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先后在教导团、妇女团、机械团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多次参加与日本关东军的正面战斗。1938年5月,与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军长柴世荣结为伉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