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汉(1905年2月24日-1995年12月15日),又名捷三,中国辽宁盘山人,国民党籍。
中国抗日将领,被誉为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的人。喜欢研究军事、政治,编写过《战争论》,《东北军史略》等书并出版发行,有儒将之称。
学历北京大学预科肄业
(1922年)
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四期步科毕业
(1923年)
北京中国大学肄业
(1925年)
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
(1937年)
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三十一期受训
(1944年)
经历陆军独立第七旅620团团长
(1931年-1933年5月)
陆军第六十七军少将参谋
(1933年5月-1937年8月)
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
(1937年)
陆军第105师副师长
(1937年-1941年12月)
陆军第四十九军军长
(1941年12月-1946年6月)
陆军第四十九师师长
(1946年6月-1947年8月)
第一绥靖区司令官
(1946年7月)
渖阳防卫区司令官
(1948年1月-1948年10月13日)
辽宁省政府委员
(1948年2月18日-1948年10月31日)
辽宁省政府主席
(1948年2月18日-1948年10月31日)
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委员
(1948年5月8日-1948年10月31日)
总统府国策顾问
(1951年-1995年12月15日)
中国国民党(第九届)中央评议委员
(1963年-1995年12月15日)
生平年青时代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因家境贫寒弃学从军,之后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曾经在北平中国大学进修。九一八事变前一直驻守沈阳东山嘴子北大营。王铁汉时任东北军陆军独立旅第七旅620团团长,拒绝执行上级的不抵抗命令,下令打响抗日第一枪。后随东北军入关驻守北京昌平县。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同年5月,任第六十七军少将军参谋长。
1937年11月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9月,任四十九军一〇五师师长。1939年9月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1941年3月参加了南昌会战中的江西上高战斗,10月,升任四十九军中将军长,兼任金华兰溪警备司令,驻防浙江。1942年5月至8月参加了浙赣战役,后驻守江西上饶。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赴杭州受降,1947年8月卸任陆军第四十九师师长。1948年任沈阳防守司令官、辽宁省主席。这是王铁汉在二十多年军旅生涯之后的首次从政。
1948年10月底随国民党赴台,作为东北军在台高级将领。1960年6月起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1963年6月起兼任国民党第九届中央评议会委员,1990年张学良九十寿辰时,曾亲临祝寿,1995年12月15日於台湾逝世。
王铁汉有二女王翠凤(现居於渖阳市铁西区)与王令仪(居於台湾,获加州大学化学硕士,夫为施福佑)。
著作《东北军事史略》王铁汉 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王铁汉先生访问纪录》沈云龙、林泉 访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出版
《张学良进关秘录》王铁汉 订,传记文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王铁汉,一个充满矛盾色彩的国民党军人。他被史学界称为“打响抗日第一枪的人”,但又是内战的积极参与者。
“九一八”,打响抗日第一枪
据史料记载,“九一八”时北大营是王以哲第7旅驻地,时王铁汉任620团团长。
王铁汉曾说起,当时旅长王以哲因参加水灾赈济,不住在营房。日本人进攻北大营时,上面不断传来“不许抵抗”的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对进入营房的日军,任何人不准开枪还击,谁惹事,谁负责。”
于是,一场没有抵抗的屠杀开始了。据史料记载,日本兵一开始都是用刺刀扎,东北军士兵赤手空拳,被扎死的很多,钻到床下的士兵都被机关枪扫射而死。
为了带领兄弟们突围,王铁汉冒着违抗军令的风险,命620团士兵待日军一走近就开火。
北大营一战,日军伤亡25人,我军伤亡失踪总计483人。“我们手上就几颗子弹都能打成这样,如果豁出去打,我们旅有1万多人,那几百个鬼子肯定被我们全歼!”王铁汉曾说。
冯世良告诉记者:“可以说,是王铁汉率部打响了抗日的第一枪,在之后的抗日战场上,也到处能见到他的身影。”
抗战时,转战赣北浙西
在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张一波教授的帮助下,记者找到了家住沈阳市铁西新区的王翠凤老人。她是王铁汉的大女儿,今年87岁。
在王翠凤的眼中,王铁汉是位严厉的父亲:“我很怕他,很少和他说话。他每天都在部队里忙,家人很少能见到他。‘九一八’后,父亲随部队去了关内,一直到1947年,我才和父亲见面。”关于父亲的抗日事迹,王翠凤都是听别人跟她说的。
记者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发现,在长城会战、淞沪会战、长沙会战、南昌会战、浙赣战役等著名战事中,都闪现着王铁汉的身影。
1933年2月,王铁汉所部改番号为107师620团。不久,王铁汉奉命参加长城会战,率部开赴古北口作战。同年5月,他升任第67军少将参谋长。
1937年8月,王铁汉从陆军大学毕业,回到东北军任49军105师副师长、代师长。1938年9月,王铁汉升任49军105师师长。
1939年9月,王铁汉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因指挥有方立大功一次。
1941年3月,王铁汉又参加了江西上高会战,从日军手中收复万寿宫(南昌附近地名)。
1941年10月,他升任49军中将军长,不久兼任金(华)兰(溪)警备司令,驻防浙江。
1942年5月至8月,他率部参加了衢州会战,多次收复失地。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王铁汉奉命赴杭州受降,之后率49军进驻江苏武进。
内战中,成了常败将军
“如果历史到那个时候就结束了,那该多好。”张一波叹了一口气说。
记者在翻阅史料时发现,抗战中英勇顽强的王铁汉,到了解放战争中却成了一个一战即溃的常败将军。
49军第一次被击溃是在1946年的“苏中七战七捷”如南一战中。
在随后的李堡战斗中,王铁汉的起家部队第105旅(即105师)又被粟裕击溃,“仅逃脱(105旅)旅长等百余人。”
至此,王铁汉的整编49师基本被击溃。
1947年8月,兵员得到补充后的49军(由整编第49师恢复旧称)被调到东北。刚到东北才20多天的49军就被黄永胜的第8纵队痛歼,49军军部和79、105师被歼灭,王铁汉本人凭借一口熟练的东北话,侥幸只身脱逃。
王铁汉指挥的原张学良东北军部队,终于在内战战场上被歼灭殆尽。
一个月后,王铁汉任辽宁省政府主席,告别了20多年的军旅生涯。
去台湾,总想落叶归根
1948年10月30日王铁汉搭机逃往台湾。
2002年,王铁汉的司机李明德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当年王铁汉的部下谭维中回到沈阳。他与谭维中取得联系后才知道,王铁汉已于1999年在台湾逝世,享年93岁。“将军生前还经常提起我,多次说想要落叶归根。”李明德说。
跟李明德一样,王翠凤也是在王铁汉逝世后很长时间才得知这一噩耗。“身为女儿,父亲去世了都不知道,还有比这更遗憾的事吗?”
经过努力,张一波等辽宁的历史学者终于找到了王铁汉在沈阳的故居。张一波说:“那座二层小楼早已成为某个单位的职工家属宿舍,大约住了十几户人家,被新建的豪华住宅包围着,显得很孤独。”
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关于“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提案受到高度重视,提案中关于“将著名抗日将领王铁汉旧居改建为纪念馆”的提议,也颇受瞩目,引发了更为激烈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