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作者之一孙长江[1],男,1933年1月15日生,福建厦门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教授。1978年参与撰写《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49年9月,正在读高中二年级的孙长江报名参加了解放军,跟随部队到永安剿匪。1952年,他从部队被选调就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历史系。
青年时代的孙长江善于独立思考而且思想解放,1955年,他的大学毕业论文就是《论谭嗣同》。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和研究。“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江西省余江县劳动。1973年,孙长江回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工作。1974年,他被调到了国务院科教组(教育部的前身)。
1978年初,孙长江被调往中央党校——这块党的重要的思想理论阵地。孙长江在中央党校一直工作了五年,1983年夏天,他被调到首都师范大学(原北京师范学院)担任哲学教授,继续从事教学工作直至离休。
从哲学之路到理论战士

身材魁梧的孙长江看上去很像一个北方大汉,其实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1933年1月15日孙长江生于福建厦门,5岁那年,由于家庭的变故,他一个人跟随母亲到泉州生活。母亲是个小学教员,靠微薄的薪水养家并供孙长江读完了小学和初中,1949年9月正在读高中二年级的孙长江报名参加了解放军,跟随部队到福建永安剿匪。1952年,他从部队被选调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历史系。谈到自己所学的历史专业,孙长江说,他自幼就不喜欢数学,同时也不喜欢外语,于是就挑选了一个不学外语和数理化的中国史专业。
青年时代的孙长江就善于独立思考而且思想解放,1955年他的大学毕业论文就是《论谭嗣同》。毕业后,他被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和研究。“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江西省余江县劳动。
1973年,孙长江回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工作。1974年,他被调到了国务院科教组(教育部的前身),在《教育革命通讯》(《人民教育》的前身)当了一名编辑。当时科教组的负责人是周恩来的秘书李琦,编辑部负责人是龚育之。
在科教组工作期间,他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毛泽东提出要找一个搞马列主义的中青年学者给冯友兰当助手,协助冯编写《中国哲学史》,这时,与孙长江要好的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汤一介列了一个名单,孙长江名列其中。当组织找他谈话时,他表示不愿意去,因为他考虑到冯友兰是哲学权威,自己怕难以胜任。最后,只好定下来每周去冯的家中两次。
孙长江说,在他的印象中,冯友兰留着长长的胡子,是一个很有大家风范的学者。接触了一两次,冯友兰就开始喜欢上了他这个有个性的青年助手。
那时的冯友兰被当做资产阶级的白旗,正在写检讨,有一次他把写好的检讨让孙长江提意见,孙长江看了检讨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是全国最大的一个尊孔派”,他就对冯友兰说:“不要这样写,您怎么能这样说呢?还有比您更大的呢?”冯友兰认为孙长江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接受建议将这句话改为“像我这样一个尊孔派”。
孙长江说,在给冯当助手之前,他作为一个“革命”青年,竟然经常与汤一介一起在报上发表文章批判冯友兰的观点,为了使文章有力度,还时常生搬硬套一些马列理论,现在想来真是十分滑稽。他说,冯友兰是中国真正的哲学家,与冯友兰的这段交往,使他获益匪浅。
1977年4月胡耀邦同志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主持党校工作。胡耀邦到任后,首先开展了两项重要工作:一是组织揭批“四人帮”;二是组建党校的行政机构和各教研室。这时,在中央党校一直出于赋闲状态的吴江,进入了胡耀邦的视野,在组建教研室时被任命为理论研究主任。
1978年初,吴江找孙长江谈话,提出要调他到中央党校。因为吴江既是孙长江的老师又是老上级,孙长江便欣然同意去了中央党校——这块党的重要的思想理论阵地。正是这一次选择,使得他由哲学之路走上了理论之路,成为了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一名战士。
哈尔滨第三中学高级教师孙长江,男,1952年生人,哈尔滨第三中学语文组高级教师,擅长讲评作文。他是作文指导书《轻轻松松走进作文天地》的主要编者。

孙长江曾经多次押中黑龙江高考作文命题。其所带班级连年出现高考状元。孙长江老师从教28年期间,曾出版过《高考语文知道》、《高考作文指南》、《跟我学写作文》、《文言文高考热练》等专著。指导的学生作文发表在哈尔滨的《新晚报》、《生活报》、《广播电视报》上不计其数。孙长江的作文评语在黑龙江地区较有名气。其作文的指导方法已被多部作文知道参考书收录。
孙长江同时也是著名文学家、摄影师、收藏家,高考语文作文评论权威人士。
作为文学家,作品有《根》(致高三学生和广大中国人),《她·他·它》,《苹果的喜剧》,《天使系列》(孙长江和女儿孙悦悦的故事),文集《一颗不肯凋落的心》,诗歌《仿骚体斥蝇》,《漫吟》等。孙长江是高产作家,作品在哈尔滨地区较有名气,他的散文经常发表于《新晚报》的紫丁香副刊上。
作为摄影家,有系列作品《旅游概略》,《槟榔西施》等作品。
作为搜藏家,收藏有多幅名人字画和多套紫砂壶茶具,在鉴定鉴赏方面颇具造诣。
孙长江文学作品
诗歌
哈三中校歌
戏作谢芳歌
给Y君
哈三中校史陈列室卷首语与结束语
风、雨与幼树
风雨·蓓蕾的启示
给雪君
自 己
早 春
漫吟
三月抒怀
无题一首送雪君
硬作“少年游”
于会前匆留
旧作重忆起
野百合
假期将尽归前有感默致吕昕君
贺高成庆老师五十寿诞
送银楼去蜂场(三首)
爬山虎三题
当我收到一封珍贵的来信
写在2000年教师节的歌
唱给老师的歌
日全食
吟白芍药
望江南(三首)
崖上红杏
赞牡丹
含羞草
论麻雀
卜算子(五首) 如梦令(五首)
白纸,还是百纸
歌云雀
三五月圆时致X君
哭美人蕉
野菊二题
池 边
仿骚体斥蝇
教师礼赞
出征,我的高三
三中啊,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洗衣曲
歪诗三首
2004年初雪监考席上偶成
小说
天上下着毛毛雨
世界的另一面
山地两姊妹
她·他·它
编都编不出来的故事
搁 浅
莓子花开的时候
啊,生活,你还是那么美好
尤 物(小说)
最寒冷的岁月
411女寝中的故事
飘雪的晨
小巷深处,那幢灰色的小楼
浓浓的绿荫里
初春的小小野花
莓子花开的时候
2009年06月25日
尤 物
雪野中,那间温暖的小木屋
飘雪的晨
遗憾的故事
盼
温暖的眼睛
一只“蝴蝶”
解 围
杂谈
哈三中七十年校庆晚会开场白
他们,没有写丢自己
高一《星空》文学社成立大会(发言稿)
为《新都市报·学习版》作卷首语
答《小说林》“文化焦点”访谈十问
半夏小辑
缘分的那边是期待(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