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壮族人民反抗宋王朝的武装斗争,规模较大的为侬智高领导的起义,次为区希范起义。 宋代仁宗皇佑年间,广源州(今靖西德保一带)壮族领袖侬智高,发动了规模较大的反对宋王朝的战争,震撼了北宋在广西地区的反动统治。
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原是傥犹州(今靖西县东部,)首领,为交趾掳作人质并被杀害于交趾京城。侬智高首先在广源州活动。“广源州为邕管羁縻州,属左江道” (涑水记闻》)。公元1041年,侬智高以傥犹州(今崇左、扶绥一带)为根据地,招纳各方面逃难来的劳动人民,建立“大历国”,继黄少卿之后,与宋朝邕管政权和交趾郡王相抗衡。后来被宋的藩属交趾郡打败。当时,交趾郡王采取小恩小惠的怀柔政策,企图使侬智高甘心为他们所用,封依智高为广源、电火①频婆(靖西县境内—)、思浪(原太平府境内)等州的知州。但智高对于父兄被杀之仇,一直没有忘怀。所以他到广源州后,积极准备力量,俟机东山再起。公元1048年,他袭取了安德州(今靖西县安德乡)为根据地,建立“南天国”,年号景瑞,与宋王朝展开剧烈的斗争。
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从他起兵的原因和效果来看,也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侬智高起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
第一,侬智高为屡求内附被拒而起义
侬智高请求内附,希望能与汉族人民一起生活,不止一次,且自其父存福就开始。《梦溪笔谈》卷二五说: "天圣七年首领侬存福(一名全福)归附,补存福邕州卫职。转运使章频罢遣之不受其地,存福乃与其子智高东掠笼州有之.”存福纳土归附,愿为王民,宋统治者,却拒不接受。后来不幸,为交趾所乘,袭攻广源州,把侬存福俘掳去,智高领广源州,交趾乃向他索取赎金.关于这件事情,《涑水记闻》卷十三说得最为明白。‘侬智高世为广源州酋长,后属交趾,称广源节度使,有金坑,交趾赋敛无厌,州人苦之,智高黠难制,交趾恶之,以兵掩获其父,留交趾以为质,智高不得巳岁输金货甚多,久之父死,智高怨交趾,邑恐终为所灭,乃叛交趾。”依《越史略》二卷所载,交趾于公元一O三九年春掳存福,五月,智高备金去赎,有生金一块,重一百十二两,不料交趾得金,仍不放回存福,使他死于交趾(一说被杀),这里只说广源州“属交趾”。(宋史卷四九五广源州蛮传)则说存福“服役于交趾”或“役属交趾”。服役最苦的就是带兵从征,如公元一O三六年(仁宗景祜三年)交趾峒广源州和甲调等“寇邕州之思陵州、西平州、石西州及诸峒,略居人马牛、焚室庐而去。” (宋史卷四八八交趾传)驱中国人打中国人,驱中国人掳中国货,绝非智高父子所愿。.........宋统治者终似智高叛交趾来归,怕交趾内侵,惧不敢纳。...........因而“智高大恨,且以朝廷及交趾皆不纳,穷无所归,遂谋作乱。...........智高接二连三的请求内附,诚意恳切,并且所求不大,无奈宋统治者顽固到底,终于拒绝,逼虎跳墙,至使智高“无所容止,有反耳”。............ 侬智高为什么这样诚恳一再请求内附?除欲靠宋朝以报交趾不共戴天之仇外,主要是想与汉人生活在一起,特别是欲联络汉人,反抗共同的敌人。......有一次广西转运使萧固对赵祯(仁宗)说:“智高必为南方患,愿赐一官以抚之,且使抗交趾。”赵祯不接纳,反问萧“能保交趾不争智高,智高终不内寇,则具以闻”。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O)这一点萧固自然不敢担保。明代历史家张溥论宋拒绝智高内附,失去抵抗交趾力量,也认为失策。 《宋史纪事本末》卷三一说得更明白, 智高内怀忿恨,求附中国,使朝廷纳其金函,俾处入江峭绝之乡,与交趾角立,椎髻左衽,战斗用命,未必非二南(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为二南)一奥藩也。”宋若接纳智高内附以抗交趾”,不独两广边疆人民得到保护,且足以保卫国土,表示中国人民素富反抗外国侵,略之精神。同时,归附之后,更有助于汉,僮族人民文化生活的增进,民族团结友好,促进僮族地区生产的发展。可是宋统治者却执行其一贯的对外屈辱,对内压迫的反动政策,“无故拒却,激其反叛”。所以侬智高屡求内附被拒,报家仇,纾国难,壮志未酬,激而起兵反宋,正是一种正义的战争。
第二,侬智高为要求互市不遂而起义
智高请求通商互市,本与请求内附分不开,或由于内附产生出来。因为内附之后,和汉人生活在一起,成为省民,即中国人民, 自无此疆彼界.贸迁有无。所以智高请求内附,补刺史被拒时,又等而下之,要求当教练使赐袍和互市,委曲求全。《孙威敏征南录》说:“(智高)始乞本朝补田州刺史,不得,又乞教练使,又乞赐袍笏,又乞每南郊时,贡金干两,愿常于邕管互市,皆不许,至令入寇。..........智高在傥犹州、安德州、建大历国、南天国,经巳南面而王。同时交趾国王,李德政,明道二年“秋七月使魏征如广源州,赐智高郡王印,仍拜太保。(越史略卷二)‘智高不愿接受。以国王、郡王、太保,与刺史、教练使比,尊卑贵贱,相去远矣,智高去其尊贵,而求其卑贱,所为何事?上为国家,愿赋同仇,下为人民,通商互市,如此而已,要是象某些人所说,智高是一个野心勃勃之人,起兵是由于宋王朝不肯满足他提出的提高权位的要求”,未免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左右江地区土特产生产的发展,必然有一部分剩余产品需要与外地交换,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侬智高之求内附,请开市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地区与地区之间,互通有无,不但对僮汉两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生产生活有利,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有利的,智高请求互市,正是反映了汉僮族各族人民的利益,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的。事实上,汉族人民为了想采买其金属,特别是铜,曾请求开市贸易,然而宋的广西统治者却不准。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七铜条说:“右江溪垌之外有一蛮;洞铜所出也,掘地数尺即有矿,故蛮人多用铜器,尝以献说于朝;欲与博易,事下本路诸司,谓且生边衅,奏罢之。“献说于朝,欲与博易”必为汉人,不是僮人。周虽为南宋时人,但宋自平侬智高后,已设立不少博易场,通汉蕃之有无,想无罢铜博易之理,此事必发生于北宋侬智高起义以前。因当时宋统治者,对于汉僮族人民通商互市,都从侧面或正面加以禁止。.............此后,侬智高为请求互市,正想进攻邕州,还给邕州知州陈琪一通檄文,求他允许在依黄峒与邕州交界设立博易场,通汉僮人民有无,陈若答应,战事犹可免,惟陈怕生事端,影响升官而置之不理。在广西的赵宋统治者,所谓“本路诸司”奏罢右江铜器博易,侯仁宝尽伐毒药树,陈琪不答应智高的互市请求,不仅损害汉僮各族人民的利益, 也是违反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在这种情况下,侬智高领导僮汉人民起义,反抗宋朝,能说是一种非正义战争吗? 侬智高要求互市起兵反末的愿望虽然没有实现,他的起兵反宋也虽然失败,但当狄青破邕州后北返,留孙沔办理善后,孙首先举办急务之一,就是“置博’易务,通诸蛮之有无”。 (孙威敏征南录)后来广西汉僮各族人民的通商贸易从此兴盛起来,宋平定依智高后五个月,还下诏:广南西路夏税布,旧例每匹折钱二百,近闻本路,擅减其价,重困于民,宜复其价如故”。 (宋会要辑稿第一三九册).............
第三,侬智高为发三解不得志而起义
侬智高本人曾赴科考,发三解不得志,因而对于宋及其考试制度非常愤恨,也是他起义原因之一.关于这件事情,宋张端义的《贵耳集》卷下曾有简括扼要说明:“依智高发三解不得志,遂起兵于两广,遂有两解试摄官之格,张元因殿试落第,径往西复,自是殿试无黜落之士。”纪堪谨修的《南宁府志》卷四十亦说:“智高能属文,尝举进士不第。”何谓“发解”?明《赣州志》说:‘乡举在宋,为漕试, (即转运使试)谓之发解,第阶之,解送南宫(即尚书省)会试耳。” (羊复礼编镇安府志卷七选举表)又何谓发三解不得志?漕试中选,上京会试落选。第二、三次再去会试,仍须漕试再中选,才能解送,这是宋元乡试(即漕试)制度,与明代乡试中选后会试落选再去,不须再经乡试不同。侬智高漕试中选三次,上京会试三次都落选,即所谓发三解不得志。宋代科考只有举人名称,至明始有举人科目,宋之举人(或称举进士)有一个特别称号,谓之觅举,这恐是智高发三解不得志之一因。宋李新言科举书,说宋觅举之弊载有:“唐薛登尝言今之举人,有确事实,明制才下,试遣搜扬,驱驰府寺之庭,出入王公之第,俗号举人,谓之觅举。觅,为自求之称,非人知之辞,其为弊,何特今日耶?” (李#跨鳌集卷二二)李为元佑进士,说觅举,不仅是元佑之弊,元佑以前赵祯(仁宗)也有之。这种奔跑于府寺之庭,王公之第,做人所不知之的勾当,然后得选。智高不干,发三解而不得志恐与此有关。当然,两广偏方僻壤,特别是广西的桂西,举子才学,比不上人,也不应否认。不过赵宋王朝的科考作弊,殊令人愤恨。调元因落选,去西夏投敌,固然不对,惟侬智高为此起义,是可以谅解的。究其动机,虽有为其本人鸣不平,求功名,找出路,但后来宋对于两广人民,许以特奏名殿试,和定“两解试摄官之路”连广东人民,都受其惠,容易取得功名。故有“初侬智高之平,推恩南方,虚名之官者八百人, (广东通志卷二三九孔延之条)和“岭南平, (指平侬智高)二广举人推恩者六百九十一人” (宋史卷三一一庞籍传)之记载,这显然也是侬智高起兵反宋在客观上所起的作用。
总之,从侬智高起兵反宋的原因来说,是正义的,从其影响方面来说,也是正义的。引起战争,是宋统治者执行其对外屈辱,对内压迫的反动政策,咎由自取,绝不是侬智高为掳人为奴或求官不遂,或想当皇帝而发生的。清广西巡抚谢启昆宋皇佑平蛮碑诗,有“仁庙(仁宗)承平轻远侥,宋鸢以外阻声教,金函不报朝贡疏,雷火频婆遂屯啸”’(树经堂文集)之句,我们读之,足知其微言责备了。(摘录黄现璠著《 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壮族通史》)
注①《宋史》“广源州”。
②右上图“侬智高东征、北伐、回师路线图”(摘自黄现璠著《侬智高》第29页附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