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地域分工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社会生产劳动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它是劳动地域分工(包括生产性劳动地域分工和非生产性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区条件的差异﹐在不同地区以同样的劳动耗费发展同一种生产﹐其经济效益不同。合理的生产地域分工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提高劳动生产率。K.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论述了有关劳动地域分工的问题。研究生产地域分工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分工的基本形式是部门分工和地域分工。部门分工总是和一定地区相联系。地域分工往往是通过各地区部门结构的差异表现出来。

生产地域分工的显著特点是与各地区发展生产的条件紧密相联。自然地理条件的地区差异是生产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原有的经济基础﹑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管理体制﹑物价﹑金融﹑税收政策﹑劳动工资﹑人口状况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差异﹐是引起生产地域分工的重要原因。总之﹐一个国家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地区条件的差异是研究其生产地域分工的基本依据。产品在销售地区的价格大於生产地的价格加运营费用的和﹐这是实现生产地域分工的经济前提。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是生产地域分工发展的物质保障。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生产地域分工表现为地区生产专业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地域分工表现为地区生产专业化与地区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形成各具特点的地域生产综合体。

形成於19世纪的国际分工﹐目前已进入世界工业分工的阶段﹐生产地域分工已超出国家的范围﹐形成各种类型的国际生产地域分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