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槐树大槐树,又叫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2公里处。这株主干粗壮、枯枝杈桠、沟壑遍身的古木,就是古大槐树。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妇孺皆知。如若追寻它的由来,还得从元朝末年说起。
元朝末年,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民族矛盾激化,爆发了红巾军大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镇压,激战十余年,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百姓十亡七八,原本人丁兴旺之地变得道路阻塞、人烟断绝。明初“靖难之役”的拉锯战,更是雪上加霜,许多地方出现千里无人烟的局面。
与中原邻省不同,元政府统治的中心腹地山西却幸免天灾战乱的祸害,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使得这里人丁兴旺,加之大批难民落足,山西尤其晋南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明初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明政府一共组织实施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这里原有一座创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的寺院——广济寺,寺院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不绝。寺旁植有一颗“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十分壮观。树下,车马大道横穿而过,四方行人络绎不绝,是个交通要地。由于洪洞地处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带,又地势开阔,四通八达,便于集中驻扎移民,因而明政府就在广济寺设局驻员,专办移民事务,大槐树下成了移民的聚散之地。
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少部分迁往晋北、陕西、甘肃、宁夏,这些移民后来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大规模地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在中国历史上也仅此一例。当年,移民们就是在这里领取“凭照川资”后上路的。临行之时,移民纷纷折槐为记,频频回首,最后看到的只有大槐树和老鸹窝,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故土的标志。随着岁月的流逝,后人们已记不清到底迁自何县何村,惟有大槐树深深刻在了一辈又一辈人的心里。
据说当年移民时,为防止逃跑,官兵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在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因而直到今天,凡是槐乡移民后裔的脚上小趾甲都是两瓣。 “莫道源渊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各位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验一下。
迁徙时,官兵为防止百姓途中逃跑,往往采用反绑形式,然后用一根长绳连接起来,押解上路。由于路途遥远,时间长了,背手成为习惯,以后迁民仍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厂这个习惯。
还有现今常用的“解手”一词来源于迁民。据说在长途跋涉中,人们需要方便时,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语言就简略了,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双方就都明白了是什么意思。此后,解手成为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名词。
移民迁到新居后,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恋,多在新居前栽种槐树以志纪念。还有些移民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蒲州营、长子营、红铜(洪洞)营等,说明了他们当年的迁徙地。许多流传至今的族谱碑文,也记载了迁徙的过程。这些都是当年移民背井离乡的历史见证。
碑亭建于1911年,是由村民景大启集资修建的。碑亭所在地,就是古大槐树的生长地。这座亭虽不长,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石碑一座,高3.5米,宽80多厘米,碑额盘龙间篆书“纪念”二字,碑上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书大字,碑阴刻着叙述迁民事略的碑文。碑亭后的石经幢,古朴典雅,为金代作品,是原广济寺的遗物,也是当年迁民情景的目击者和见证者。
据载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卢永祥等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劫,惟独到洪洞后,军士经古大槐树处,全部下马罗拜,徘徊不肯离去,而洪洞百姓生灵财物得以保全。这一段传奇,也使洪洞人引以为自豪,从而留文记载。
碑亭右侧的3间建筑,是供寻根游人歇憩品茗的茶室,楣上匾题“饮水思源”四个大字。诸位不妨在此略坐饮茶,以发思古之幽情。
这座四柱三门,古色古香的牌坊,与碑亭、茶室同时修建。它的两面横额分别刻着“誉延嘉树”和“荫庇群生”,横额两面的对联为“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思。”是啊,600年来,古大槐树下的移民后裔已遍及全国,甚至远播海外。如今,万里迢迢到此寻根祭祖的槐乡后裔源源不断,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表上共有搜集整理出来的姓氏450个,以供寻根者查询。
汉代古槐已然消失,同根孳生的二代古槐业已成枯干,但第二代新槐正枝繁叶茂,充满生机,如同移民子孙的殷盛。在这里,1983年洪洞县政府新建了门楼和围墙。1984年,又在贾村与太茅公路交接处修建牌楼一座,横额上“古槐逢春”四个大字由已故的著名书画家董寿平先生题写。1998年规划里规模宏大的“古槐寻根祭祖园”中的主建筑“寻根祭祖堂”已破土动工,古槐故乡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回归的子孙。
当年,大槐树下伤心泪洒。今天,古槐之前欢聚一堂。回首往事,展望未来,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脉相连,心心相印。
同名电视片名:大槐树
时间:2006年
出品单位:山西电影制片厂、中企煤电工业有限公司、北京紫金长天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发喜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大同市五洲大酒店责任有限公司
主创人员
制片人:郝一平 赵建平
导演:王文杰
编剧:肖扬
演员名单
陆毅饰 林屹陈好饰 冯媛
鲍国安饰 朱元璋张先衡饰 林凤阁
方 圆饰 苏舜卿刘奕君饰 林峻
姬晨牧饰 太子标柳玉林饰 陈修文
陈捷饰 莺儿杨东饰 林峥
刘潇潇饰 黄二喜
故事简介
明朝洪武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民族迁移行动,涉及人数达百万之众。包含汉、蒙、回三大民族。其声势之大,范围之广,旷古绝今。对促进我国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自古就有民谚:“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洪武移民不仅合理地分布了人口生存空间,而且移民与当地土著在文化上、心理上、习俗上经过长期的交融交换,地域文明必然会相互照应,培育出新的文明种子,这对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国古移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大明帝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强盛的国家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大明建国之初,由于连年战乱,加上疫病流行、黄河、淮河、运河连连泛滥,中原、江南人口锐减,而山西却未经大战,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人口相加,还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洪武八年,洪水暴发,淹了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数省,洪水冲垮海堤,海水倒灌,把明朝廷的主要税收--盐场也一并冲毁。中原大地赤野千里:人迹罕见。为此,朱元障下决心从山西大规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复盐场、发展生产。增加中原和江南人口。侍读学士林屹是山西人,他亲眼所见,山西移民如同囚犯,被官兵捆绑;肆意凌辱;死者丢弃荒野;移民钦差、戚国公、大将军马荣,为完成皇帝钦定的移民人数,采用欺骗的手段,抓捕百姓,强行移民。林屹官品虽低,却不顾生死,愤而上书,以死诛皇帝,停止残害百姓的移民。朱元障因林屹的胆大妄为十分震怒。此时,林屹的大哥林峰--监察御史,调查侦知,移民钦差、户部侍郎苏佩犬舞弊贪赃,富户只要给他行贿,就可以不移民。移民官员和一些地方豪绅相互勾结,趁机强取豪夺百姓的固地、家产,大发横财。林峰预将此事奏报朝廷,被苏佩文和平阳知府曾克得知,派人把林峰暗杀;并慌报朝廷,称林峰是被不愿移民的暴民所杀。林屹奏请皇帝,要求到山西平阳府查办此案。林屹的恩师、极力主张移民的大学士张四维了解林屹的才能,推荐为人正直,刚正不阿的林屹前往山西,查办此案。钦差苏佩大是永相胡岩的女婿,林屹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顶着巨大的压力,查明了案情;并深切感悟到:山西地贫人稠,而山东、河南等地沃野千里,却人烟稀少,耍使国富民强,必须大规模移民。林屹回京后,奏请皇帝,请求担任移民钦差,并提出了给移民迁移银、给移民土地。并免税三年等一系列移民政策,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并委任林屹为移民钦差,主持移民。但拯相胡岩、山西巡抚陈修人、庆王等人为自身利益,必欲制上移民、置林屹于死地。
本剧是以林屹的命运为主线,展现其办理、安置移民的艰难曲折,和其在家族矛盾、爱情中复杂的情感历程;同时,也展现了移民王成祖、大喜一家、富全一家、及林峙、林峻等人的移民历程和生活变迁;全景式地展现了上至朝廷高官,下至黎民百姓,在洪武年间的这次大移民。全剧有极强的悬念性和故事性,冲突激烈,集集有悬念,集集有数次高潮,人物性格鲜明,且场面宏大,是一部有着丰富内涵且好看的历史巨片,本剧的主要剧情为:
平阳血案:监察御史林峰在早阳被暗杀,平阳知府曾克秦报,林峰是被对移民心怀不满的洪洞县百姓王成祖、王继祖兄弟二人所杀,移民钦差苏佩文及山西按察使也认定王成祖兄弟是杀人真凶。但王氏兄弟负案在逃,官府正在缉捕二王。侍读学士林屹从林峰的属官处得知,林峰被害,另有隐情。据了解,林峰死前,正在调查赤佩文与另一位钦差、成国公、大将军马荣在移民中的贪赃舞弊……,林屹奏请皇上,刊山西查此凶案。马荣的女儿。郡主马媛为父亲担忧,密奏皇上、皇后,请求"协查》此案,暗中监视林屹的一举一动。林屹只身刊山西,苏佩文和平阳知府曾克早有准备,林屹步步凶险。处处危机,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才智,终于查清了疑案,使真凶苏佩文、曾克伏法。也赢得了马媛的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