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炕
kang;
炕2
kàng
〈动〉
(1)
(形声。从火,亢声。本义:干,烘干)
(2)
同本义 [bake or dry by the heat of a fire]
炕,干也。――《说文》
炕,曝也。――《广雅》
炕火曰炙。――《诗·匏叶传》
君炕阳而暴虐。――《汉书·五行志》。
(3)
S秩纟把湿褥子在炕上炕一炕
(4)
断绝 [break off;cut off]
西揖彊秦之相,扼其咽,炕其气,附其背而夺其位。――《汉书·扬雄传下》
炕
(1)
匟
kàng
(2)
中国北方住宅里用砖或土坯砌成,上面铺席,下有孔道和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的床 [kang,a heatable brick bed]
客则鼾睡炕上矣。――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炕幔(炕前的帘子;遮挡炕上睡人的围布);炕柴灶(北方一种与炕床相通的锅灶,烧饭兼可取暖);炕几(炕桌)
炕
kàng
〈形〉
(1)
干渴 [thirsty]
老牛呵!你水有咧,草有咧,不饿不炕了。――《中国民间故事选·牛郎配织女》
(2)
急躁 [irritable;irascible]
华臣炕暴失义。――《汉书·五行志》
(3)
又如:炕暴(性情急躁横暴)
炕头,炕头儿
kàngtóu,kàngtóur
[the warmer end of a kang] 炕的接近送暖火源的一端
热炕头
炕席
kàngxí
[kang mat] 铺炕的席
炕桌儿
kàng zhuōr
[kang table] 炕上使用的矮桌
炕1
hāng
〈动〉
张开 [open]
守宫槐,叶昼聂宵炕。――《尔雅》
另见kàng
炕
kàng ㄎㄤˋ
(1)
北方用砖、坯等砌成的睡觉的台,下面有洞,连通烟囱,可以烧火取暖:~席。火~。土~。
(2)
烤:把湿衣服放在火边~一~。
郑码:UOSQ,U:7095,GBK:BFBB
笔画数:8,部首:火,笔顺编号:43344135
kang;
南人住床,北人睡炕,盖因地域气候不同而致生活习惯之不同。南方炎热且潮湿,人住在竹、木床上,上下悬空,利于空气流动,既凉快又不易受潮。北方寒冷,人多在房中置一铺大炕。炕的结构远较床复杂,搭法也不尽相同,有洞炕、花炕和空心炕之分。
炕是北方人的"暖床"。尽管现在北方城市楼房中,大部分已没有炕,而只有床了,但床的出现却比炕要早很多。据张国庆在他的"北人尚炕习俗的由来"一文考证,《新唐书·高丽传》载:"(其人)冬月皆作长炕,下燃温火"。据此断定,高句丽人发明了炕,他进一步说明,在隋、唐之际,生活在冬季寒冷的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人,受"床"和"炉灶"的启发,将二者合二为一,又经过改造加工而产生为炕。并传至东北各民族之中,后又传至黄河至秦岭以北。
实际上中国火炕起源高句丽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国考古发现一处西汉时期的火炕,将火炕的历史提前到了2000多年[1]。
爱斯基摩人在狩猎外出时,往往建造雪屋,首先,他们取结实的陈雪、压实的雪切成大城雪砖然后用雪砖垒成半球形的雪屋,用雪封住砖间缝隙,在室内燃一把火,把表层略略融化,房屋就密封住了。再在四壁挂起毛皮,甚至在屋顶覆以海豹皮保暖。雪屋有一半在地面下部,门有一半在地下,门前还有雪砖造一拱型挡风墙。也有的雪屋有小小的窗户,用晒干的各种海兽肠子作窗户纸,可以透光。
我国东北鄂伦春族人在冬季外出狩猎也挖雪屋过夜休息。猎人们挖一深雪坑,四角插上木杆,上覆熊皮,雪屋内燃一堆篝火,下铺野猪皮作卧榻。它密封性差,屋内温度低,主要靠篝火取暖。
许多西方建筑,过去冬季取暖则主要采取壁炉的方式。即冬季在房间客厅,有大壁炉,在其中燃木料,使墙壁很热,成为火墙,靠这一火墙,整个房子在冬季就暖和起来了。
洞炕是在地面上砌几道小墙八行砖左右高,将空间隔成几条坑道,两端留空使道道相通,上以土坯、石板或红砖为盖,盖上复用沙泥或白灰之类抹平。
花炕是洞炕的发展,小墙只砌一半高度,上面遍立红砖做支撑,复可以红砖为盖,余法相同。
空心炕更为先进,只以红砖垒几个立柱做支撑,上面盖几块大水泥板,余法尽与洞炕和花炕同。说空心炕先进是因为它内部空间很大,不易被烟火灰堵塞炕道,常常搭好一铺炕十年八年不用扒灰。
所有的炕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一端通向烟囱,一端设有炉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