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调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犯调

transient modulation

原为中国传统乐学中相关于宫调关系的一种术语,

指调域或调式的变换而言;在戏曲音乐中则指与曲式有

关的“集曲”而言,多数情况下与调域或调式的变换并

无关系,本质的涵义仅指曲调的变换。

宫调意义上的犯调,较“旋宫转调”一语涵义更为

明确。先秦与两汉时的“旋宫”,常指不同乐曲在不同

时间中演奏(唱)的调域变换,或同一乐曲的移调演奏

(唱)。隋、唐时出现犯调理论,则明确指明是调域或

调式的变换。

元稹诗:“能唱犯声歌,偏精变筹义”。变筹是古筹

算(类似于计算尺)一种数理逻辑推断的方法,诗中借喻

音阶中半音关系的推移变化。可知“犯声”亦同“旋宫”

之义。同宫的调式变换即调域不变而只改变煞声(结束

音),亦称“犯调”。但煞声的改变未必即为犯调。传

统音乐中宫与调皆不变换时出现“借字煞”的情况甚多,

异煞并不是犯调的同义语,而属于虽有联系而出自不同

角度的概念。

犯调从而出发的原调亦称“祖调”。

宋人对唐代的犯调理论已经不甚了然,因此对犯调

的种类有不同解释。姜夔引唐人乐书:“犯有正、旁、

偏、侧。宫犯宫为正,宫犯商为旁,宫犯角为偏,宫犯

羽为侧”。陈□《乐书》“犯声”、“犯调”的注,则

以宫犯羽为偏,宫犯角为侧。加上沈括、张炎、王灼等

人的记述与理解,亦皆略同而大异。唐代犯调理论的准

确表述,今已难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