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孙简介1.[历史原型和传统文学形象]:历史原型为不知所名的三国时期江夏贼二头领。传统文学形象源于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中有明确记载:却说玄德自到荆州,刘表待之甚厚。一日,正相聚饮酒,忽报降将张武、陈孙在江夏掳掠人民,共谋造反。表惊曰:“二贼又反,为祸不小!”玄德曰:“不须兄长忧虑,备请往讨之。”表大喜,即点三万军,与玄德前去。玄德领命即行,不一日,来到江夏。张武、陈孙引兵来迎。玄德与关、张、赵云出马在门旗下,望见张武所骑之马,极其雄骏。玄德曰:“此必千里马也。”言未毕,赵云挺枪而出,径冲彼阵。张武纵马来迎,不三合,被赵云一枪刺落马下,随手扯住辔头,牵马回阵。陈孙见了,随赶来夺。张飞大喝一声,挺矛直出,将陈孙刺死。众皆溃散。
2.[新文学形象]: 陈孙,字振国,号龙鹏展,荆北江夏郡安陆人,父为汉末传奇人物——陈登。此人新形象来源于笔者起点中文网小说《穿越三国之蜀汉攻略》(由于原作品未经过精心编写,遂将其现更名为《三国沉沦—陈孙攻略(上)》,以便日后重塑),是根据《三国演义》张飞单挑陈孙平局而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陈孙的形象充满了三国人物的特点,很好的反映了三国时期的苍凉和悲哀,为书友推崇,因此有了第二形象。
新形象——神将陈孙大传(上)陈孙,字振国,荆北江夏郡安陆人,生于公元185年。公元204年张武、陈孙之为民除害、专抢富豪及欺压百姓人的江夏贼接受刘表招安。但此后,黄祖鄙夷二人,遂命令此二人取消独立团称号,并入黄祖军,张武不从,黄祖遂污蔑二人谋反,并自己派亲信乔装独立团军士烧杀抢掠。消息传到刘表耳中,遂命令刘备率关、张、赵等人前来缴贼。张武虽武力过人,但不愿杀戮,便欲上前说明真相,谁知刘备中意张武之马的事情被赵云得知后,二话没说直接直取张武,因此,没来得及解释便被斩了。陈孙得知后气愤填膺,持起八十八斤八两八的银槊就冲了上去,与张飞对角力,平局,得张飞赏识。当刘备得知张武冤死、黄祖污蔑一事,大悔,遂保护陈孙脱离江夏。此后,陈孙的八百江贼便并入刘备属下。公元207年,参与博望坡之战的陈孙识破夏侯惇之声东击西之策,解救张飞、赵云两员将军,之后转而破敌。之后又在曹仁的两次新野之战中展露出不凡的武艺,崭露头角。公元208年,陈为孙拜诸葛亮为师,于诸葛亮屋前跪三日而不进食、不喝水,终打动诸葛亮,成为诸葛亮第一弟子。借着诸葛亮的关系和自己跟徐庶的好友关系,遂与徐庶结义。之后随诸葛亮前往出使东吴。但是,此时赤壁之战却没有发生,曹操决意不南征。公元209年,西凉马超反曹操,刘备接受刘璋邀请入西川。公元210年,马超军败,转而投降张鲁,又进一步投降刘备,曹操率军攻克阳平关。公元211年,刘备军击杀刘璋于成都,曹操击破葭萌关,至剑阁,西川争霸战展开!公元212年—公元214年的三年斗争后,曹军终被击破,此间陈孙立下单骑探营、大摆空营计、偷取剑阁道三大功绩,成为蜀汉第六将军。公元215年,在诸葛亮和陈孙的建议下,将荆州除江陵、江陵中州及以西地方外,全部赠给孙权,两军友谊加深。正值此年,曹操抑郁加头痛在即位魏王后病逝,刘备进位汉中王,册封六龙将军: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陈孙。但随即刘备喜极而亡。突如其来的君主死亡,使两军五年未有大战争。公元220年,诸葛亮决意北伐,率张飞、赵云、黄忠、陈孙等人及十二万大军兵进雍州,一举破敌,激战长安城下,获胜,取得雍凉二州,但随即诸葛亮在一场阴谋的策划下死了,黄忠老死,马超病逝。一时间,群将无主,雍凉二州又失。公元222年,陈孙在关羽和已成为三国明君的刘禅的阴谋下,破例成为蜀汉大将军,关羽成为大司马并进朝辅政。同年,蜀汉将江陵郡赠给吴军。公元223年,陈孙率马谡、蒋琬、费祎、姜维、王平、徐庶、马岱等人北伐,同时张飞率张苞、张绍、李严,关羽率关兴、关平、关索等人的两路援军也加入到了北伐战争中。公元223年年底,陈孙击破郭淮、陈泰、邓艾、张郃、曹仁等人,重新占据雍凉二州。公元224年洛阳会战,以军十八万击破司马懿、张合、曹丕等人联军三十万,曹丕亡。但在这时,正当曹魏动荡之时,司马懿大权独揽并拥立曹睿,曹仁、曹洪等人不服,乃另立他君,遂曹魏分裂为东西二魏。而阴谋终于揭开了,陈孙被利用了,于是刘禅赐毒酒给陈孙,但陈孙因军务繁忙没来得及喝。关羽、刘禅密诏陈孙回洛阳,结果数万禁卫军包围了陈孙,陈孙知道了原来自己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诠释者,心灰意冷,于是毅然奋战,幸得亲信姜维、王平、徐庶相救,逃出洛阳。
小人物派与陈孙及潘凤现象1.[陈孙现象]:陈孙的新形象塑造的现象并不是一种恶搞和小说,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敢于探索、积极进取、敢于挑战权威、能够发掘想象力和缔造空间的社会现象。
2.[潘凤现象]:有人说潘凤现象就是一种恶搞,我认为不是,我认为之所以会产生潘凤现象,完全是因为国人的素质提高了,有了敢于创造、敢于探索、敢于挑战权威的能力和思想,有了对历史的挖掘和想象及在此基础上的创造。
3.[小人物派]:小人物派并不是说“小人物”,而是指埋没在史海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被赋予文学色彩或是被挖掘出来的一种风气和社会现象,称之为“小人物派”。小人物派的诞生,正是国人对历史的重视和对历史的挖掘的最好的表现,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学重视度提高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