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桢故居在福州市鼓楼区宫巷11号。
沈葆桢(1820~1879年),清大臣。侯官(今福州)人。同治五年(1866年)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建船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受命为办理台湾等海防兼理各国事务钦差大臣。光绪元年(1875年)任两江总督。
故居在南街宫巷11号。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后数易其主,清同治年间归江西巡抚沈葆桢所有,并加以修饰。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为沈葆桢所有。现有建筑为木结构,四面风火墙,由三进院落,一列倒朝楼,隔院三座花厅组成,面积约1500平方米。布局严谨,装饰典雅,表现了福州古代绅宦宅第的建筑特色。坐北朝南,大门口上有檐楼,下有门廊,六扇开门。进门迎面屏风,两侧耳房。屏后是天井与回廊,天井宽12米,纵深6米。东西廊各宽2、3米。庭院阳光充足,空气流畅。正屋全宽13米,三间,中为厅,旁为房。进深17米,分前后房。大厅为待客及举行婚丧礼仪所在,建造高敞,梁栋描金涂朱,两侧穿斗构间架,过去曾镶楠木板,配饰挂屏。正房门为四开式,门上部框架间用藤皮编成图案。南向还有六扇窗子,窗门漏花,采用骨格编排,榫接成各种花饰。后厅上方放置祖先神龛。二进与一进隔一高墙,中辟石框门交通,建筑格局与一进略同。后天井中,石铺走道,宽2米,上覆瓦,称覆龟亭,旁设美人靠。三进格局与二进同,覆龟亭与倒朝楼相接。倒朝楼木结构,五开间。中为堂,其他为房,纵深8米。堂后有过墙,两侧木楼梯上下,楼前为一长列花格窗。西侧院与大院隔一高墙,按大院格局平行分为三座花厅,花厅全宽8米,其中客厅6米。另2米靠大院一边为弄,辟有门,与大院相通。每个客厅前后都有天井,置盆花和金鱼缸。宅院四周围以高大风火墙。墙配合木构屋架的起伏,经精工设计,形成流畅曲线。墙头成翘角,在翘角和墙的上部,有彩色泥塑人像、花鸟、鱼虫、静物,俗称墙头花。它反映了明、清时代福州传统墙头雕塑技艺特色。1988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为木结构,四面风火墙,由三进院落、一列倒朝楼、隔院3座花厅组成,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物布局严谨,装饰富丽堂皇,体现福州地方古代官绅宅第的建筑风格。
宅坐北朝南。大门上有檐楼,下有门廊,六扇开门,进门迎面插屏,两侧耳房,屏后天井。一进全宽13米,3间,中为厅,旁为房。进深17米,分为前后厅、房。大厅为礼仪之所在,建筑高敞,梁栋描金涂朱。正房门4开式朝大厅,南向有六扇窗子,窗门漏花用骨格编排,榫接成各种花饰。二、三进各隔一高墙,中辟石框门。建造与一进略同。天井中石铺走道,道旁设美人靠,上覆瓦盖,俗称覆龟亭。第三进的覆龟亭与倒朝楼相接。倒朝楼为木结构、五开间,中为堂,旁为室,进深8米。堂后过道,两侧有木楼梯上下,楼前一长列花格窗。
西侧院与大院隔一高墙,按大院格局平行分3个花厅,全宽8米,其中客厅6米,余靠大院一边为弄,每厅辟有门与大院通。花厅前后有天井,中植花草,置盆花盆景和金鱼缸。
宅院四周围墙高大,墙头制成翘角,伸出宅外,在翘角和墙的上部装饰泥塑的人像、花鸟、鱼虫、静物等,俗称墙头花,体现明、清代福州地方传统的墙头雕塑技艺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