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周王庙镇荆山村荆山村地处钱塘江北岸,东连盐官观潮景区,西接胡斗村,北与石井村相靠,沪杭公路在全村贯穿东西,水陆交通较为发达。全村共有2216户人家,7931人口,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全村下设6个管理区块(片),59个村民组,是全省最大的行政村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股份制企业也还应断发展,该村现有大小企业23家。同时村投资100多万元建造文体活动中心和卫生服务站,配备了体育健身设施,购买图书3000余册,把文体活动、医疗卫生等多项功能进行整合,为提高农民素质,提供比较完善的服务。
2、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镇荆山村荆山村位于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镇辖区东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蒙古族聚集村,全村2000口人,蒙古族总人数1300口。蒙古族始祖马图塔尔因不满当时元朝成宗铁木耳的荒淫无度而解甲归田,来到曾是历史上出产“和氏璧”的宝地荆山定居,至今已经有700余年。700多年来经历了无数的兴衰,但真正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的还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粮食产量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平均亩产55公斤到现在的350公斤,夏秋两季的收、种由原来的半个月到现在的两三天,机械化让种地越来越轻松了。200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400元。
1980年开始建校,1981年9月10日改名为郊区北渡公社蒙族小学,1982年投入使用,共有瓦房45间,建筑面积1095平方米,占地6400平方米,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蒙古族教师7人。从1982年的新瓦房,到1999年建起的教学大楼,蒙古族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2001年以来,学校教育出的蒙古族学生已有15人进入本科以上院校深造。
2006年,湛河区人大、民族宗教局、统战部、交通局积极为我协调修路资金35万元,修建了水泥路3公里, 2008年10月,经区民族宗教局、统战部协调,又争取资金12万元修了由村中心路到马图塔尔墓及到学校的路。解决了村民们的行路难问题。
马图塔尔墓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也列到了议事日程。1991年,内蒙古日报记者巴拉吉尼玛来荆山考察,同年,内蒙古民委副主任荣盛来荆山考察。1994年,马图塔尔墓被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10月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这里突出的民族文化特点和马图塔尔墓的名人文化特点,区政府于2006年在积极申报马图塔尔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聘请省、市有关专家,对以马图塔尔墓为核心,包括周围“蕴璞山”、“首山”、“湖阳”、“东铁炉”、“西铁炉”、“卞城”等多处景点进行整体规划,拟建集民族团结、弘扬优秀文化历史、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马图塔尔蒙古族文化风情园,已形成《马图塔尔蒙古族文化风情园整体建设规划》,并把此作为一个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对外进行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