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河南师范大学,简称河南师大或河师大 , 英文名称:Henan Normal University,英文缩写:HENNU
河师大概况
河南师范大学徽标
河南师范大学徽标河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建校历史较长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北依巍巍太行,南滨滚滚黄河,位于京广、太荷铁路交汇处的豫北名城新乡市,坐落在广袤的牧野大地、美丽的卫水之滨。其前身是始建于1923年的中州大学和创建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院系调整,学校先后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二院、河南第二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1985年始称河南师范大学。
八十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师范大学以振兴中国教育事业为已任,坚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现设有17个学院,48个本科专业(50个方向),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学校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学校现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理学、工学、哲学、历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农学和教育学9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13个研究所、10个省级重点学科和3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并设有省部共建细胞分化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工程研究应用中心、河南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和河南省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生物标本馆。学校占地面积1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91万册,中外文期刊和电子文献60000余种。全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16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每年来校工作3至6个月),设立省级特聘教授岗10个(已批准上岗5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560多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25人,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2人,2001年至今省级骨干教师47名,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2人,河南省高校杰出人才创新工程项目获得者6人,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获得者2人;各类在校学生26000余人。
河南师范大学尊师重教,唯才是举。建校以来,赵纪彬、李俊甫、姚从工、魏名初、樊映川、陈景润、杜孟模、孙作云、何祚庥、黄敦慈、许梦瀛、毕列爵、卢锦梭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在校执教。近年来,又涌现出王键吉、鲁公儒、徐存拴、杨亚东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河南师范大学以"厚德博学、止于至善"为校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河南师范大学以校风淳、教风正、学风浓享誉省内外。近年来,本科招生第一志愿报考上线人数一直是招生计划的4倍以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7%以上,考研录取率一路走高,各专业平均已达到1/3左右;应届硕士研究生50%以上考取博士研究生。
河南师范大学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近十年来,先后承担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730多项,已通过省级鉴定的科研成果180多项。近五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53项,出版各类教材、学术著作4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900余篇。物理化学、理论物理、细胞分化调控、生物工程、药物合成、环境科学、基础数学、科学计量学、中原历史文献学和河南动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河南师范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收录的数量,自1994年至2001年高校大规模并校之前一直居全国高校前50位,其中1995年曾名列第29位;2002年以来一直居全国高校前70位。SCI论文引证在全国排序自1995年以来一直居前45位,最高位次为第32位。
河南师范大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国的40多所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友好协作关系,派出300余位专家、学者赴国外讲学、深造、进行学术交流。诺贝尔奖获得者柏诺兹、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端、汪尔康、吴祖泽、沈韫芬等10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被聘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学校还常年聘有美、英、德、日等国的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著名作家二月河受聘为我校教授,出任文学院名誉院长;见义勇为的英雄徐洪刚被聘为我校兼职政治辅导员;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人物、回龙村党支部书记张荣锁受聘为我校兼职政治辅导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常委、新乡县刘庄党委书记史来贺受聘为该校兼职教授。
八十年沧桑砺洗,蕴积涵育,一代代师大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严谨治学、甘于奉献,办学效益显著。在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省属高校毕业生追踪调查中,河南师范大学毕业生的政治表现和业务能力优良率均居河南省属高校前列。作为河南省人才培养的摇篮,建国以来,学校已为社会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余人,他们当中有的成为教书育人的典型,有的成为科学研究的带头人,有的成为发展经济的企业家,有的成为政绩卓著的党政工作者。他们以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博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母校赢得了荣誉。
学校的发展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1958年9月,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耀邦来我校视察。1984年11月8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我校调研,并为我校题词:“奋力开拓,勇于进取,立志做富有创造精神的新一代!”
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学校曾先后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育工会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分配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教务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连续16年被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好党组织”、“河南省文明学校”、 “河南省高校校风校纪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普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同时学校也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先生捐资为我校修建田家炳教育书院,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为我校捐资修建逸夫音乐楼,等等。
在新的世纪里,河南师范大学将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整合办学资源,突出学科特色,提高综合实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教育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把河南师范大学建设成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
千秋基业,教育为本。托中原文化之底蕴,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河南师范大学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历史沿革
河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建校历史较长的省属重点大学。其前身是始建于1923年的中州大学和创建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在多次的社会变迁中,历经河南省立中山大学理科、省立河南大学理学院、国立河南大学理学院等时期。
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应建设之急需,1950年10月,平原省人民政府决定建立一所大学,校名暂定为“平原大学”。1951年3月,经中央教育部批准,学校定名为“平原师范学院"。1951年11月23日,平原师范学院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学校设有4个系,7个专业,在校学生485名,教职员工181名,教师83名,其中教授10余名。
1953年8月,平原师范学院与设在开封的河南大学合并成立河南师范学院,设一院、二院两个分院。一院在开封办学,由原河南大学的文科与平原师范学院的文科合并而成;二院在新乡办学,由原河南大学的理科与平原师范学院的理科合并而成。调整后,二院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个系,成了单纯的理科师范学院,一直持续多年。其后,根据国务院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精神,二院先后更名为河南第二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
在1956—1965年十年间,学校得到较大发展。十年间共招收学生6708人,毕业学生6007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1966年开始的十年内乱,使学校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和一系列的建设改革工作,学校走上了振兴发展的道路。
从1975年开始,学校恢复文科专业,进入文理共同建设和发展时期,在专业设置上仍以理科为主。为了适应河南经济、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985年6月,新乡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从此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至今已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层次较多、形式多样、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五十一。
河南师大校歌
点燃青春的火炬,
开启智慧的宝藏,
背负民族的希望,
谱写人生的辉煌。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巍巍学府,人才集翔。
河南师大,河南师大,
厚德博学,止于至善,
让中华文化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