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草名称】木地肤
【牧草学名】Kochiaprostrata(L.)Schrad.
【来源与分布】木地肤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西部)、新疆、西藏等地;在国外分布于地中海南岸、南欧、西南亚、中亚、西伯利亚及澳大利亚等地。
【牧草形态】小半灌木,高10~90厘米。根粗壮。茎多分枝而斜升,呈丛生状。叶于短枝上簇生,条形或狭长形,长8~25毫米,宽1~2毫米,两面疏被柔毛。花单生或2~3朵集生于叶腋,或于枝端构成复穗状花序,花被片5,密被柔毛,果期自背部横生5个膜质的薄翅。胞果扁球形,种子卵形或近球形,黑褐色,直径1.5~2毫米。
【牧草特性】木地肤返青早,生长期长。在新疆及内蒙古地区观察,3月底至4月初即返青萌发新枝,6~7月现蕾,7月开花,9~10月结实。它于早春土壤解冻后,当平均气温上升到3℃时,老枝开始复苏返青,临冬基部营养枝停止生长,整个冬季几乎保持灰绿色,生长期长达240天左右。木地肤具有十分发达的轴根,主根粗大,侧根发达。一般主根长可达2~2.5米,侧根可达1.4米。根系生长速度很快,可超过地上部分1~1.5倍,茎与根的长度比为1:26~40。木地肤既有粗而长的主根深入土壤,以吸取土壤下层比较稳定的水分和养料,又有发达的上部侧根,以充分利用土壤上层水分。它有极强的抗旱能力。木地肤抗寒、抗热,耐碱性也较强。冬季在零下35℃仍能安全越冬。夏季土表温度在65℃时,也未见植株有灼伤现象。土层30厘米内总含盐量在0.5%以内时生长良好,在1.0%时也能出苗生长。木地肤属于多叶型小半灌木,茎叶比例一般为1:1.25~1:2.80。分枝多,成株分枝一般在20个以上,最多有达100~260个。木地肤具有较广泛的生态可塑性。常生长于草原和荒漠区的沙质、沙壤质或多碎石的土壤上,一般在生育较丰富杂类草的针茅草原为偶见伴生种,多单株生长。其分布的多度常依大气湿润梯度的下降而逐渐升高。
【饲用价值及利用技术】木地肤春季返青较早,冬季残株保存完好,粗蛋白质含量较高,故在放牧场上能被早期利用,对家畜恢复体膘,改变冬瘦春乏状况具有较大意义。据研究报道,其青鲜状态的枝叶和花序为马、羊、骆驼所喜食,秋季对绵羊和山羊有催肥作用。开花前刈割的干草各种家畜也喜食。木地肤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据分析,在不同的发育期内,与其它藜科植物比较,其化学成分内含灰分较少,粗蛋白质含量则较多,比禾本科植物为高;与豆科植物接近,且粗蛋白质的含量在各生长季节内变化幅度较小。木地肤的叶量丰富,叶中粗蛋白质含量远较茎秆为多,因此,饲用品质良好。加上利用时间长,产草量高,是干旱地区的优良饲用植物。据新疆草原研究所栽培试验,在荒漠气候条件下,旱作栽培亩产鲜草150~350千克,单株最高者产草1.1千克,每亩产种子15~20千克,单株收种最高者250克。据内蒙古正镶黄旗试验测定,亩产鲜草688千克,折合干草167.5千克。木地肤的利用方式,据新疆研究报道,春播的木地肤,在生长发育良好的情况下,当年秋季即可供利用,以刈草为主,放牧为辅。刈割留茬高度控制在3~10厘米之间为好,而以轻度放牧为宜,可促进生长,提高产量,增加收益。
【栽培技术】木地肤的栽培能否成功,选地和适时播种是两个重要环节。因为木地肤的种子小,千粒重1.1~2.0克。顶土能力弱,发芽要求较高的土壤温度,地势平缓,坡度小,土层厚。翻耕深度以25~30厘米为宜,最好进行秋耕,以备秋末或翌年春季抢墒播种。据研究播种期在耕作层含水率达15~20%时,为出苗期的最佳土壤温度。为了达到这个条件,故在干草或荒漠草原地带栽培时,最好在临冬和早春抢墒播种。但雨季播种常因雨后土壤板结造成出苗困难。木地肤播种深度不能超过2厘米,以1厘米最适宜。冬前或冬季也可寄子播种,不覆土。春季宜采用覆土播种。应根据播种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墒情,灵活掌握。国外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对木地肤曾进行引种栽培试验,到三十年代已经大面积种植,建立了人工木地肤放牧场和割草场。我国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甘肃农业大学、新疆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内蒙古草原工作站等单位,先后对木地肤进行了大量人工驯化、栽培、选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一致认为它是在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区,进行人工栽培或用以改良天然草场很有前途的饲用植物。
【常见牧草虫害】蛴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