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斯·滕斯泰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克劳斯·滕斯泰特KlausTennstedt(1926/6/6~1998/1/11)德国指挥家,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钢琴与小提琴,毕业后在哈莱歌剧院任首席小提琴,其后又担任这个剧院的合唱指挥。1954年后任卡尔·马克思剧院的首席,1958—1962年在德累斯顿歌剧院任指挥,1962—1971年任斯韦林歌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71年到瑞士定居,1972年起任基尔歌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79年起任汉堡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83年起任伦敦爱乐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滕斯泰特是典型德奥风格的指挥家,富有哲理性,逻辑思维强,对作品整体把握有相当的深度,在指挥中多有即兴发挥。滕斯泰特擅长指挥德奥后期浪漫主义作品,有“近代马勒作品指挥专家”的美誉,而他指挥的瓦格纳管弦乐也是最精彩的诠释。

个人简介已故指挥大师克劳斯·滕斯泰特(KlausTennstedt)1926年6月出生于前东德梅斯堡,20多岁时便登上德累斯顿歌剧院的音乐总监的宝座,成为当时全东德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首席。1971年,滕斯泰特携妻离开东德,之后在西德的基尔定居。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进军北美,先后与多伦多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两大北美顶尖乐团合作,以此奠定了稳固的国际声誉。

1976年,滕斯泰特被邀请到英国担任指挥,他对德奥曲目的深刻理解和经验,加上训练与提升乐团水准的深厚功力,在英国乐坛被惊为天人。滕斯泰特也被视为20世纪后25年间的新的大师级人物,尤其是他对马勒、瓦格纳、

克劳斯·滕斯泰特作品

布鲁克纳作品的诠释,更是赢得举世乐评一致的推崇。滕斯泰特1983~1987年担任伦敦爱乐音乐总监,1988年因患癌症一度引退乐坛,1990年复出,声名地位迅速回升。

滕斯泰特堪称是战后对德国古典及浪漫乐派作品最专擅的顶尖人物,他的诠释总有着非凡的深度,经常有撼动人心的演出。EMI这款由滕斯泰特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绎的瓦格纳歌剧管弦乐集锦便是最好的见证。此时的滕斯泰特正处于病痛开始缠身的时刻。但他仍以极大热忱演绎作品。滕斯泰特尊重乐团的每位成员,又能够适时指点细节、激励乐团形成合力。他认为,只要音乐表现出色,细节的瑕疵可以用音乐性带过。但他对歌剧的要求非常严格,当时很多人都无法说服他灌录瓦格纳歌剧的唱片。而东京演出的影碟格外珍贵的原因,是它让人们听到并看到滕斯泰特在瓦格纳音乐上最贴近理想状态的呈现。

碟中收录了由滕斯泰特指挥演录瓦格纳五部歌剧作品中的管弦乐篇章段落。包括《汤豪瑟》的“序曲”和“维纳斯堡中的酒神祭”、《黎恩济》的序曲和《纽伦堡名歌手》第一幕的前奏曲。《诸神的黄昏》是瓦格纳最著名的歌剧巨作——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最后一部,在这张影碟上,选录的是该剧“黎明与齐格菲的莱茵之旅”和“齐格菲的葬礼进行曲”。

影碟的最后一曲是《女武神》中那段最著名的乐段——“女武神的骑行”。影音资料出自他带领伦敦爱乐乐团于1988年10月18日在东京山多利音乐厅的现场演录。这座在亚洲设施与音响效果属于顶级的音乐厅,迎来了世界顶尖指挥家与乐团的演录,演出的影音效果也绝对是一流的。滕斯泰特在观众掌声中出场,他头上稀疏灰白的头发清晰可见。但是在演出中,哪怕已患病在身,汗珠不断溢出,他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指挥乐团。在画面和音乐声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他最大的诠释特色是既严谨又细腻,极善于在起伏流畅的乐音中融入自然迸发出的情感。在滕斯泰特倾心投入的感染下,包括打击乐手在内的乐团成员们,几乎个个都有异常突出的表现。感谢影碟为我们提供了“耳闻目睹”的音画场景,通过细品慢嚼,让人体会到演出中的每个细节,都是那么精致入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