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o Jinsai
1627-1705
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名维桢,字源佐,仁斋是他的号。11岁时开始学习汉籍,19岁时阅读到朱熹编的《李延平答问》后,开始对朱子学产生极大的兴趣。28岁时,学习佛教和道家的思想,对宋学产生疑问。1662年后,开私塾教弟子,著述有《论语古义》、《孟子古义》、《中庸发挥》,对朱子学有所批判。同时还与友人组织了“汉籍研究会”。接受仁斋教育的弟子中不仅有公卿、武士,而且还有市民、农民等,其交友也广,在历史上曾一度具有类似于日本宫廷汉学顾问的地位。
伊藤仁斋认为要了解孔子思想,必须依据《论语》,并以《孟子》为手段,于是他把自己的学问称作“古学”,把自己的著述称作“古义”,把自己的私塾称作“古义堂”,以示复兴孔子、孟子的古老学问。仁斋主张,朱子学的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一种虚无的理论,应加以排斥,而孔子所提倡的思想是实践道德。其对朱子学的批判比中国早了近五十年,在日本,这种批判促进了日本学者对朱子学的反思,而荻生徂徕的“古文辞学”和石田梅岩的“心学”等都是在对伊藤仁斋的再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伊藤仁斋也擅长于汉诗文,风格高雅,言辞达意,尊崇自然,饱含感情。
其主要著作有《论语古义》10卷,《孟子古义》7卷,《中庸发挥》1卷,此外,还有《童子问》、《语孟字义》、《古学先生文集》、《古学先生诗集》、《仁斋日札》以及《仁斋日记》等。